我从女孩的身边走过,看着她颇费力的把装修用的石子放进桶里,好奇的我停住了脚步。
她是邻居家的大女儿,还没有上初中,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我连她的名字都还不知道。
因为她并不常住这里,只是周末和自己的弟弟妹妹过来探望爸爸。
我问她:这一桶石子你能提得动吗?
她说:不用我提,我只负责把石子装到桶里,然后爸爸自己来提。如果我提,我肯定要求工资加倍。
一听工资,我更加好奇起来。
问她:你是说你帮爸爸装石子,他就付你工资?
女孩看我惊讶的表情,很自然的回答我:对啊,我帮他干活,他当然必须付我工资。这个活还是我要求爸爸给我的。本来他怕石子伤着我,不让我做。但是做这个活工资高,又是我可以承受的,所以我主动要求来做。
看我一脸惊讶,她继续开心的和我说:在我们挪威,小孩都是这样的,我们没有零花钱的,我们零花钱都是靠帮父母做家务来挣的。
四岁开始,我就被父母安排倒垃圾,倒一个星期垃圾10块钱,我很开心,也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我就有零花钱,我就可以买我想要的东西啦。
6岁的时候我的妹妹也可以做家务了,而我自己可以做更多的家务了,比如帮爸爸收拾衣服,叠衣服。
我就和爸爸妈妈主动请示,这个周末我来打扫房子,来洗衣服,来整理房间。把最简单的工作交给妹妹,付给她工资。
现在不管是在爸爸家里,还是妈妈家里,家务都由我一个人承包了。承包下来以后,再根据家务的难易程度分配给妹妹和弟弟。
看着女孩一脸的骄傲和自信。我想起爱迪生的那句:有所成就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乐趣。
2
注意到了她手上的指甲油,我说:指甲油很漂亮,也是你自己买的吗?”
女孩回答我:是的,我自己买的,可贵了。
旁边的妹妹补充了一句:姐姐都不让我用她的指甲油。
女孩转过身对妹妹说:你自己有钱,你可以自己买,为什么要用我的。
在挪威,父母会从小鼓励孩子自己做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培养独立意识。
看到女孩的神态样貌,我更加理解了挪威的父母,坚持偷懒的原因。
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早已耳闻,更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更准确的说,挪威的儿童,从小依靠自己的劳动来挣钱,已经成为挪威的普通现象。
朋友的儿子,6岁就可以为爸爸做生日做蛋糕;
8岁,就可以自己做甜品拿到学校去义卖。
义卖和募捐是挪威小学生和中学生常见的形式,这和挪威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
虽说挪威的中小学教育完全免费,但是学校的各种课外俱乐部是需要学生自己来筹集资金来运营的,而这种筹集就需要学生和家长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各种形式的义卖和募捐来进行。
所以挪威的小孩从小就对金钱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吃冰淇凌,
比如看一场球赛,
比如买自己喜欢的球衣和指甲油。
3
回头想想我们国内,有多少孩子被剥夺了参加家务的乐趣。
被圈养成“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做家务,就是磕一下,碰一下,口水哽一下,家长都会心疼得半死。
“巨婴”一下子就成为了当下热点话题,孩子将来要面临独立的时候,又是何等的痛苦。
一个人懒惰习惯了,就会拒绝改变。
有多少父母自己都不会做饭,不会打扫卫生,不会做家务,又如何教会孩子来做家务。
挪威有一句谚语:懒惰很像金钱,一个人拥有得越多,越是想要。
所以才会有啃老族,三十而立,却从来不愿工作,不愿意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赢取自己的尊重,而非要天天呆在家里依靠自己的父母来喂养,来资助。
4
庆幸的是,我们的社会在进步,最近我也看到了很多关于教会孩子独立的一些教育理念,比如要学会懒才是好妈妈,学会放手的妈妈才是好妈妈等等。
其实孩子做不做家务,全在于父母,只要父母愿意让孩子去做,孩子一定是愿意去做而且很快就会学会。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不只是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孩子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其实从小让孩子养成独立,养成爱做家务的习惯,真的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父母让孩子做家务,看似是父母自己想偷懒,实际上可以帮助孩子可以更健康的成长。
除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勤做家务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分类收纳,学会干净整齐,学会自己处理问题和提升应变能力。
不管是洗衣做饭,还是拖地洗马桶,任何一件家务都可以让孩子从中有所收获。
既然如此,我们做家长的还有什么理由不让孩子去做家务呢。
即便不能像挪威父母一样给孩子支付工资来鼓励孩子,至少我们可以在孩子愿意做家务的时候,放手让孩子去做。
孩子的未来是面向社会的,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也是让孩子成为社会的人。
父母应该从一种误解里面走出来,孩子不是年纪大了就成长了,而是孩子的成长往往和经历、感受有关。
多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自己劳动成果带来的幸福感,归属感,存在感,孩子的未来才会经得起风吹雨打,日晒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