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读了两遍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第二遍精读,仔细认真、一字一句地看,有些经典句子、事例反复读、体会。本书中的很多章节直戳人生成长路上的痛点,书中所举案例生活中随处可见。在书中有一段话大意是这样,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说这个事情我不想做了,不合适我,然后重新再找适合自己的事情做,反反复复,终究一直在“ 寻找"的路上,至于什么时候能找到真正喜欢的事,就不得而知了。李老师在书中说到”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做熟之后,就变成擅长的事,擅长就意味着比别人做得好,获得别人的认可后,会更有兴趣来做这件事情,就会变得更喜欢做、更擅长做,进入良性循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小事例,可以全面的诠释李笑来老师的这段话。大概2年前,因为要做一些数据分析,需要使用到EXCEL。大家都知道,这种应用软件非常容易上手,鼠标点点,键盘敲敲也可以捣鼓出几个EXCEL表格,但要更深层次的应用其实不容易。在数据筛选、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数据的汇总,输入、删除、行列移位等重复性操作比较多,多了之后就觉得效率低。因为我比较懒,重复操作的事情一多了之后,我总是会想”有没有更省事的办法“。当你开始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不需要担心太慢,只要做就行。通过经常做,我EXCEL使用技能达到了做得熟练的阶段。
这时我看到一本书《你早该这么玩Excel》,非常适合我当时的需求,里面有很多表格操作技巧,常用公式的使用,常用操作的快捷键,基本可以解决工作中常见的80%以上的问题。这书太合适我了,我如饥似渴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边看边操作练习,把书中的EXCEL操作技能练了个七七八八。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后遗症就是:同事操作EXCEL的时候,我总想去抢他们的鼠标,感觉他们的操作简直弱爆了,他们的方式操作需要10分钟,可能我操作就是2、3分钟。这个阶段通过自发寻找更好的方法,上升到在办公室里擅长做这件事而且做的比其他人好。
后来我不满足于只是统计、分析数据,我看到很多用EXCEL做出来的可视化图表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我也想试试。我对EXCEL的其他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班回到家,也不追剧了,而是到EXCEL论坛、EXCEL的官方微博去看各种各样的大咖们做出的可视化图表,觉得能在工作中用得上的功能或技巧就做笔记,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就在工作的闲暇找些数据表格来练习,慢慢的我使用EXCEL的技能越来越好了。在我们这个小范围里,有用到EXCEL无法解决的问题,同事最先想到的是来问我。有次,我们需要将6个表格里相关连的数据信息汇总、匹配,时间非常紧迫,因为所有的人都要依据最终表格的数据,才能做后面的执行操作,当时20多个人在场,领导直接要我停下手里的所有事情,把最终数据处理出来。这虽然是个小事情,但是反馈出来的是对我EXCEL技能的认可,这种认可其实会带给你成就感的,你会觉得“啊,以前的用心都是没有白费”。所以前期时间的投入得到了回报,获得别人的认可。EXCEL除解决问题外可以做出高逼格的图表,对EXCEL产生兴趣。
我不满足只是做做数据分析统计了,而是更深、更多的考虑我的数据要用什么的样的图表表现出来,想表达的是什么信息,看的人会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信息,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更好。我变得更喜欢琢磨EXCEL的功能了,每每通过自己的操作、练习掌握一个新操作技能的时候,自己心里是真的高兴。后来就有同事会问“你这个图怎么做的,你这个表怎么做的,这么酷?” 在这个基础上,我改版后的月、年终总结材料展现的内容获得了甲方的认可。EXCEL功能博大精深,我仅仅只是学了一点皮毛,把它运用在工作中,用得比别人好一点而已。直到现在我还是时常在学习EXCEL新的、我未知的操作技能。我想对于这个小事情,我进入了良性循环的通道,能更深层次的思考利用EXCEL展现更多的信息。任何事情进入良性循环通道都是需要若干个微小的行动来支撑。
琐事而繁杂的小事构成了我们每天的生活长河,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找找自己比别人做得好的事,坚持打磨深度、广度。有时我们太想做大事,把身边的小事漠视了。不要说找不到这样的小事,可以说生活中到处都是。如果你是个话痨,你可以尝试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段子手;如果你画东西比别人好一点,你可以尝试拿起画笔;如果你看的电影比别人多一点,现在开始找出10部你感受特别深刻的,去写写影评;如果你的羽毛球打得比别人好一点,那尽快给自己制定个技能提高训练计划有节奏地练起来;如果你是个吃货,吃的同时别忘记拍照、动笔写美食评论、写餐馆推荐等等这样的小事太多了,不胜枚举。
所以在我们身上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其实挺多的,对不对?把你认为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事情坚持、重复地做下去,时间会把它磨砺为你的“绝杀技”。如李笑来老师所说“坚持做才是最重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