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对音韵学不了解,故实不知前鼻音、后鼻音的确切意义,仅凭自己的感觉而言。
前写《如皋古代“蟠溪”位置假说》一文,对于“搬经”之本字推敲,因往“蟠溪”水名及本地发音“伴今”靠,故初以为是“蟠泾”。但再想想,“泾”与“今”音并不同。索之,唯“津”字之音与“今”同,故取“蟠津”。
过去听人讲,如皋话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碰巧“今”、“经”二字果然,故信以为真。
今见周青老师文中提到嘉庆《如皋县志》有“潘泾,西十里牟尼湖”,突然意识到如皋话还是分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只是不是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来分。
下面我列一些字,按如皋话来读,如皋人可以体会体会。
前鼻音:今、津、今、经、缸
后鼻音:泾、劲、杠
古代用字不像现在这样要求统一,一个字有几个十几个异体字很常见,甚至一个人嫌笔画多烦,或者写不出来,自己大体上差不多或相似而随便写的情况很常见。现在的“搬经”地名古人写“潘泾”“蟠泾”“潘津”“蟠津”乃至于“蟠溪”估计都是可以随意的,音和意思差不多就行,就如今人有写“伴今”“伴经”一样,其实今人还只顾了音没顾及意思,更不谈“搬经”了。
总之,今“搬经”这个地名,是如皋及周边最能与“蟠溪”搭得上的。加之古溪、营溪靠近搬经,所以这一带为古“蟠溪”之地,还仅仅凭地名这一点就已经具有“得天独厚”之可能性优势。按照数学概率而非人为倾向而论,几乎可以排除它处。
17:43 2020-10-04 马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