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经典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忠孝学生,建魅力校园,东明学校六年级级部邀请国学艺术家们走进学校,邀请到了两位范老师为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教育。
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还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业尊生、与时俱进之道。
我们倡导小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孩子们争做少年君子,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行拜师礼,感念师恩
范老师向同学们讲解拜师礼的手势动作,男生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生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同学们认真聆听,学习动作要领。
二、诵读经典,故事启迪,孝亲尊长
范老师带领学生们诵读经典,从孝,顺,敬 三个方面启发孩子们要成长为一个懂感恩,知冷暖,有温情的好少年。
范老师分享经典小故事。百善孝为先,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去行孝,从孝亲告诉东明学子要做一个大人,从孝亲开始,做一个孝顺的孩子;从尊师开始,做一个懂事的学生。
范老师讲了二十四孝之芦衣顺母的故事。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篇》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两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真是英雄出少年,一个少年闵损竟已具备了说话有理,忍辱负重和能严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体现其宝贵的品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难怪他后来竟然成为孔夫子的得意门徒之一。
范老师讲了孝子韩伯俞的故事。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所以,父母为了抚育孩子,为了孩子茁壮地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华消逝,日渐衰老。为人子者,更当孝养父母。
范老师讲了第三个小故事,一碗面。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对于陌生人的一碗面能够感激涕零,而对于一天天一年年为我们付出心血的父母却冷眼对待。将父母的爱意抛之脑后。听着这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或许也在反思着自己的不足,或许在回忆与父母的点点滴滴。
感念师恩。一个动作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一句话语说出对老师的感恩。东明因有这样的学生而老师而感动,东明因有这样的学生而幸福。
三、总结感悟,珍惜幸福生活,悦纳自我
高主任语重心长的和我们分享了2点深刻的感悟。
1.感恩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幸福的家庭。这是很多人一生都在期盼的。高主任分享了之前带学生去福利院的经历,和福利院的孩子们相比较,我们的孩子们真的幸运。
高主任说,福利院的孩子们不缺吃的不缺喝的,我们的国家照顾的很好,他们能感受到全社会对福利院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但他们真的想有一个家,像我们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
同学们深深感到,应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并将献爱心活动持续进行下去。
2.拥抱自己,悦纳自己,好好地陪伴我们自己。人生的路很长,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勇敢的走一走。孩子们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自己好好的张开双手抱一抱自己吧!
经典文化,凝聚了古圣先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5000年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精神财富,运用好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弘扬和传承,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培养品格,品质,品行,能够为今后的道德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下午,一场盛宴。东明六年级学子在两位范老师的带领下感悟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做孝亲尊师、立志爱国的中国好少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以传统文化为向导,向着幸福明亮的那方前行,奔赴最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