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怪诞心理学》,这是一本研究生活中各种古怪现象的书,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是全球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大众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研究在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他的心理学实验还常常在BBC等著名媒体上,以成千上万人的规模进行,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职业魔术师和超级畅销书作家,怀斯曼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研究领域之外的,从人们为什么迷信占星术和灵异事件,再到寻找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怀斯曼和他的同行们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研究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稀奇古怪的现象,有时候他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很怪诞,其中很多著名的实验就收录在这本怪诞心理学里。
本书共有6个章节收录了数10个研究怪诞现象的实验,表面上看它们之间毫无联系,然而当我们拨丝抽茧。就会发现这些实验所揭示的问题非但不怪的,甚至直接我们某些秘密心理,下面我将从中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实验,为你分析他们背后的心理动因,看他们如何向我们揭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我们如何认识自己,第二,我们怎么看待他人?第三。我们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以及我们如何彼此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1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首先我们来讲一个与占星术相关的实验,第1个实验是一个名叫伯特伦弗瑞尔的心理学教授在上世纪40年代做的,首先他要求学生们完成一项性格测试。一周后他告诉学生们测试结果出来了,每名学生都得到了一个简短的性格描述,然后不愿让大家对描述的准确性打分,0分代表10分不准,5分代表非常准确,如果觉得性格测试的结果还算比较准确,就请举起手。87%的学生打了4分或5分,这让弗瑞尔非常惊讶,因为它发给学生们的性格描述和一周前的内向性格测试毫无关系,这些性格描述是他从一本星座书里边这些性格描述是他从一本星座书里东拼西凑抄来的,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拿到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来看看描述是怎么写的,你需要别人喜欢你和欣赏你,但你通常对自己要求苛刻,虽然你在个性上的确有一定弱点,但你通常能够设法弥补,你很自豪自己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如果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你不会接受别人的观点和说法,有时候你很外向。比如比较容易亲近,也乐于与人交往,但有时候你却很内向,比较小心谨慎,等等等等,我们平时看到星座分析常常也会觉得很准,其实这些描述和弗瑞尔教授给出的描述一样都非常模糊,概括性非常强,可是为什么人们会相信呢?
作者在书里面并没有解释,这里边我给出我的分析哈,这个背后其实存在这样一个心理动机,那就是自我美化,他指的是人们在对自己的形象,态度和价值观等进行自我知觉的时候,会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他们会以一种更有利于正面评价自己的方式来收集和解释和自我相关的信息,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读到的性格描述。好像大多数人都会有一部分这样的特质,而且这些话里边每一句都可以做正面解读,毕竟每个人都设想自己有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学生看了描述之后都会认为对呀,这就是我呀,我就是这么一个不错的家伙。弗瑞尔和他的追随者所做的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星座欺骗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占星是完全可以信口雌黄,只要说的时候足够含糊其辞,足够阿谀奉承,大多数人都会迫不及待的表示,您分析的真是非常准确呀。
不过实验到这里,弗瑞尔并没有让它结束,他很想知道学生们得知自己上当受骗之后,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自我认同受到了挑战,从而否认自己曾被负责人骗过,三周之后弗瑞尔谎称自己一时疏忽删掉了评分表上的名字,希望大家能够诚实的报上三周前的评分。结果原来给性格描述打出非常准确,也就是5分的学生中竟然有一半的学生给出了低分,并且说自己之前打的分就是这么低,看来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宁可自欺欺人,也不愿坦然面对自己容易上当这个事实。会有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奇怪,这涉及到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问题,也常常要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在归因的时候,我们会存在一些机动性的偏差叫自利偏差,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等,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比如客观条件或他人的影响等等。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较好的评价,而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原因,人们就会产生羞耻感,于是为了保护自尊和为了避免感到羞耻,人们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归因。所以估计弗瑞尔的学生只会把自己上当受骗,通通归因于自己有一个这么喜欢捉弄人的老师,而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个神奇的Q实验,现在也请你跟着我的描述,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举起你平时用来写字的那只手,然后用食指在你的前额上画一个大写的字母Q。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画的Q小尾巴朝向你的右眼,也就是说你自己知道这是一个Q,但站在你对面的人却看不出来,另一种呢是你画的Q小尾巴朝向你的左眼,这样你对面的人可以马上认出这个Q,但是你自己会觉得有点别扭。
这一个小小的测试能够大体衡量一个人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倾向于让他们对面的人看到自己画的是一个Q,而自我监控力弱的人则很自然的画出一个让自己可以看到的Q,这自我监控力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就是在他跟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比较注重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善于自我表演,变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强,但也很善于操控别人看待他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需要的话,他们可能是一个掩饰和说谎的高手,而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既不擅长调试自我适应环境的需要。也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给周围的人的影响,但是他们表里如一,不太会撒谎和骗人,那么正在屏幕前的你,你现在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了吧。
以上是我们讲的第1个问题,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们在对自己的形象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自我知觉的时候,会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也会用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归因,我们还发现,自我监控力让有些人天生就是一个说谎的高手,而另外一部分则始终表里如一,此外,本书还记录了其他一些有趣的实验,比如如何鉴别谎言,如何解开虚假微笑的面纱,这些实验告诉了我们,为了与内在的自我保持一致。即使是最擅长说谎的人,也会从心理上下意识的与谎言保持距离,所以谎言与真话相比较,通常更缺少个人感受和细节,而为了给别人留下快乐的印象,有些时候人们还会假装微笑,但是只有真正开心的时候,你眼睛周围的肌肉才能被微笑牵动而收缩起来,原来这真心的微笑是那么难得呀。
接下来我们来进入第2个部分,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他人?这里有来自70个国家,35万人参加了笑话的评分,这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也因此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征集到的那些笑话确实很好笑,而探究这些笑话背后的心理动机,也让我们可以用一种有趣的方式了解到,在某些时候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我们先来听一听。几个排名靠前的笑话,一位老师心情不好,她决定拿班上的小朋友出气,于是他说,觉得自己很笨的人请起立,过了几秒,只有一个小朋友慢慢的站了起来,这个老师看着这个孩子问道,你觉得自己很笨吗?这个小朋友回答说,我只是不愿意看到你一个人站在那里。在这个笑话里,我们看到一个弱视的小朋友,让一个掌握权力的老师看起来很可笑。
下一个笑话,丈夫站到了一个号称可以测量运气与体重的投币式体重计上,投进去一枚硬币,随后他拿到了一张白色的小卡片,听听这个,他朝自己的妻子喊道,卡片上说我精力充沛,足智多谋是一个很棒的人。嗯,没错,妻子点了点头说,别忘了他也把你的体重搞错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嘲讽男性的笑话,很多女性觉得他很好笑,我们可以看到这背后隐藏的性别竞争,让男性和女性发酵的东西是不同的,只有15%的女性会觉得嘲笑女性的笑话好笑。但却有高达50%的男性认为这类笑话很好笑。
而下面这则笑话是这次笑话实验的全球冠军,两个猎人走在森林里边,其中一个人突然倒地上了,他看起来已经没有呼吸了,两眼泛白,另一个人急忙拿出手机呼叫紧急救援,他喘着粗气说我朋友死了我该怎么办呀?接线员回答说,请冷静啊,我能帮你,首先让我们来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死了,一阵沉寂之后,接线员听到了一声枪响,打电话的猎人回来继续说道好了,我现在该怎么办?
在网上的评选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它非常好笑,他和前面的两个笑话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让读者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因为笑话里的人显得很愚蠢,并且还对自己的愚蠢一无所知,在西方我们还时常会看到嘲讽金发女郎弱智的笑话,嘲笑犹太人,苏格兰人吝啬的笑话等等,这些笑话背后所体现出的优越感,其实正是来源于我们的社会同一性,什么是社会同一性?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同一性及我们对自己的个人特性和态度的感受,二是社会同一性,即我们对我们所认同的团体的一致性和归属感,这个定义有点拗口,我们换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比如说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的话,既方便我们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对一个人做出基本判断,比如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我是自由职业者,你是上班族,我们还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比如我们是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她们是一群品味奇葩的直男。我们还会将自己所在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当然我们一定会偏爱自己的群体啊,因为这会让我们更有优越感,而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也会部分的依据我们的群体成员身份,比如说你毕业于常青藤大学,即使之后你的个人事业发展平平,但作为名校生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你仿佛与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建立了连接,拥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而这也能增强我们的自我概念,唉,这样的感觉好极了。
以上是我们讲的第2个问题,我们之所以经常编排关于某个群体的笑话,是因为社会同一性赋予我们的优越感。正因为不同的笑话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社会同一性需求,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让所有人都捧腹大笑的笑话,但正是这寻找笑话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了,我们是在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他人,那里面究竟有多少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3个问题,看看在心理层面上我们是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又是怎样彼此影响的。韦德首先招募了20名参与者,并偷偷从他们的家庭成员里得到了一张他们儿时的照片,随后研究人员通过PS技术捏造了一张参与者搭乘热气球的假照片,在之后的两周时间里,参与者接受了三次访谈,每次访谈的时候,研究人员会向他们展示这张假照片和另外三张他们小时候拍的真照片。并鼓励他们尽可能详细的描述照片所记录的每一次经历,当然事先打的幌子是研究人员为什么会记得他们儿时的经历,第1次访谈的时候有近1/3的人说自己没有搭乘热气球旅行,随后研究人员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回去后再好好回想一下。到了最后一次访谈的时候,就有一半的人表示他们想起了实际并不存在的热气球旅行,而且很多人还能够清楚的描述出这次旅行的细节,那为什么人们的记忆行为这么容易被操纵,那是因为心理暗示的存在,这使人们接受外界或他人的观念,情绪,判断和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远古时期生存条件很恶劣,原始人只有随时观察和学习周围同伴的有效行为,让自己与群体在态度观念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群体的庇护,活下来的几率。而在很多时候服从于比自己更有经验和力量,更大的权威,也可以减少自己在竞争中的失败和损耗,从而让自己活得更好,在这个实验当中研究人员作为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人士,用照片暗示我们曾有过某种经历,大多数人接受到这种暗示的时候,出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对权威的顺从,很难否认和拒绝权威的说法,随后,我们就会自己用想象去填补记忆中的空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事实和虚构的情景就会变得难以区分,于是我们就开始相信谎言了。
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本书的作者理查德怀斯曼和他的朋友安迪,就通灵术展开了实验,他们首先选中了一个阴暗潮湿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地下监狱作为实验场所,然后邀请了几组人来这里参加所谓的通灵活动,参加的人需要填写表格,回答他们是否相信超自然现象。监狱里这点着微弱的烛光,安迪扮演通灵人,安排大家围坐在大桌子旁,他告诉实验者,有一个名叫玛丽安布罗斯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歌手遭到了谋杀,监狱里经常能够看见她的鬼魂,他们还从二手商店买来了藤球和沙林,说成是那位并不存在的女歌手的遗物,所有的物品和桌子。都涂上了一层亮光漆,让他们在黑暗当中也能够被看到,所谓的通灵术开始了,大家手牵手蜡烛被吹灭,房间一片漆黑,安迪开始召唤并不存在的鬼魂,然后大家看到藤球在飘动沙林在晃动,这是100年前的通灵人经常使用的小伎俩,现在的效果依然显著。有人目瞪口呆,有人大声尖叫,还有的吓得瑟瑟发抖,接下来是实验的重头戏了,也就是暗示的部分,安迪叫那个虚构的鬼魂玛丽,移动又大又重的桌子,虽然事实上那张桌子纹丝未动,但安迪用语言暗示大家,他已经挑起来了,他说做的很好,马丽把桌子再抬高一点,桌子现在开始移动了。那么这么做,究竟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两周之后实验对象寄回来调查问卷,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超过1/3的人说他们的确看到了桌子腾空而起,有事先表示相信超自然现象中的人,这个比例竟然超过了2/3,而在事先表示不相信的人中,也只有50%的人明确表示,桌子没有动过。
通过这个所谓通灵活动的实验,我们充分验证了权威团体和文化的力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一般人会认为同龄人具有常人没有的特异功能,他是主导整个通灵活动的权威人物,所以当他用语言暗示马利的鬼魂已经抬起桌子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的付出。他的只是努力的让自己的眼睛看到桌子被抬高,他们具有非常不错的想象力,所以这些人也是很好的催眠对象,而当别人都在尖叫,在害怕发抖的时候,你自己也很难保持冷静,成为群体当中少数成员是很难受的,因为社会规范要求我们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赞赏,免于遭到拒绝,个体会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与信念,这种现象我们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从众,在这个实验当中人们的从众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当然对于那些笃信灵异文化的人来说,他们所受到的心灵上的影响比那些不相信的人也大得多,所以他们中。有更多的人表示桌子在移动。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用一系列的实验去发现我们与他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抗议总统尼克松在越南问题上的立场,一名演员留起了长发和胡子,扮演成和平的抗议者走进了示威人群,街上他假装身体出现状况,此时其他的抗议者纷纷伸出了援手,很多人愿意掏钱让他坐车回家,甚至亲自开车送她,那些没钱也没车的抗议者竟然表示愿意陪她走10公里的路回家,第2天,同一名演员剪了头发,剃了胡子,换上保守的着装,手里拿着支持尼克松的牌子走进示威人群。这次他在假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那些好心的抗议者却没有那么愿意帮助他,为什么呢?因为对于抗议者来说,这名演员已经站在了敌对阵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咱们经常会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当需要帮助的人跟自己在年龄背景和品位上非常相似的时候,或者来自于同一个国家有某些相似的态度等等,人们更愿意伸出援手,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上来看,这也完全合理,那叫外表和行为都跟我们类似的人,更有可能在基因上与我们相关或者来自相同的不足。所以更值得我们善待,研究者还发现,当求助者拥有漂亮的外貌时,也更有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特别是当求助者是女性,男性会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相反女性的助人者行为则不受求助者性别的影响,所以啊英雄就是难过美人关。除此之外,影响住人的因素还有哪些呢?加州州立大学的罗伯特莱文和他的同事决定评估一下全球各地的乐于助人的程度,他们把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的信封,放到了随机选出的汽车挡风玻璃上,并附上手写的卡片,卡片上写着我在你车子的旁边看到了这封信,他们想看看究竟有多少封信会被好心人送进邮筒。他们还随机选择路人,在这些路人面前走过,把钢笔掉在地上,然后计算有多少人会把钢笔捡起来交还给他们,一名健康的实验人员还故意绑上了假腿支架,假装费力的去捡掉在地上的一摞杂志,看有多少人会帮忙,研究人员造访了23个国家的首都,丢了大约800个信封,掉了400多支笔,带了500多次假腿支架。让他们啼笑皆非的是,丢信封这种做法在不同的文化里都可能是一场噩梦,有些国家根本就没有邮筒,而在特拉维夫放在地上或汽车挡风玻璃上的包裹和信封,往往会被当做炸弹,根本没人敢靠近,在萨尔维多人们怀疑地上的信封是骗子的把戏,不得不说这跟中国的状况还蛮像的,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研究人员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绘出了国际助人为乐排行榜,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和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排在了前两位,排在倒数三名的是新加坡纽约和吉隆坡,在圣何塞,95%的人都会帮助装有假腿支架的实验者捡起掉在地上的杂志。但在纽约却只有28%的人愿意伸出援手,研究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论是当人口密度越大,助人为乐的程度就越低,我们可以用城市过仔的假设来解释这个现象,这个假设认为住在城市当中的人会感觉神经负荷过重,经常被信息刺激轰炸,这使得他们养成了独善其身的习惯,以避免被过量的信息埋没,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都市孤独感的来源,另外在生活节奏快的城市里大家都非常忙碌,时间压力越大,人们就越没有时间和多余的精力去关心别人的事。
不过呀,虽然城市大小确实对助人行为有影响,但这并不是全部的真相。我们发现旁观者效应其实也是助人行为缺乏的主要原因,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为什么呢?因为周围的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就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并且其他旁观者的行为也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个体对情境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如其他人表现得很淡漠,自己也很可能觉得情况并不紧急而不采取行动,有时人们也会因为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不愿贸然去帮助别人,这些都是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本书当中还收录了一些补充的相关实验,比如研究发现天气好的时候,人们付的小费也会比较多,因为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帮助别人或者向别人表达善意,一起做搞笑游戏的人会觉得对方更亲近,也会发现对方更有吸引力,正在屏幕前的单身朋友们,看到这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受启发呀?
以上是我们讲的第3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所以很容易受到团体力量权威以及共同文化的影响,甚至屈从于群体和权威的一致,我们也会因为别人与我们相似而善待帮助他们,也会因为过快的生活节奏或旁观者效应而对他人的遭遇袖手旁观,现在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本书。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形象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自我知觉的时候,会有自我美化的倾向,也会用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来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归因,并且我们会发现自我监控力让有些人天生就是说谎的高手,而另外一部分则是始终表里如一,第二。社会同一性让我们向群体靠拢,它赋予我们自尊也决定了我们看待他人的角度,我们喜欢感觉比别人优越,从我们喜欢什么样的笑话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对他人有哪些偏见和刻板印象,第三,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团体权威以及共同文化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接受权威的暗示并服从于他。我们无法抗拒群体的压力,甚至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去跟随团体的步伐,而通过对人们的助人行为进行研究的一系列实验,我们发现许多简单而又强大的原则,比如我们会帮助与我们在某一方面更相似的人,再比如旁观的人越多,我们去越难以伸出援手。而相比小城镇的人的乐于助人,大城市里的居民因为过快的生活节奏,害怕被过量信息淹没,更愿意独善其身。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实验,在过去的100年里,怪诞心理学家们曾花费大量的时间翻阅数百万人的死亡记录,他们曾偷偷的藏在超市和保龄球馆里监视每个人的行为和表情。他们还曾对杀人犯的尸体进行过电击,在红绿灯前可以阻碍交通,结果收到了一大堆喇叭和谩骂,他们正是用这些天才的方式研究着像你我这样的人,帮助我们揭开日常生活当中那些我们不曾留意的秘密心理,也让我们第1次发现,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如此的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