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行的早会,有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通报昨天或截止本月的业务数据,其中贷款新增笔数是最直观的数据,通报到别的同事本月新增几笔几笔的时候,而自己只有一笔甚至挂零的时候,瞬间肾上腺素分泌加快。究竟人家怎么做到的呢?好像每个月新增都挺多的?为什么?
有的同事说:人家贷款客户多,给他介绍的人多,所以他每个月新增就多啊。
好像说的有道理,毕竟客户多,如果你有十个客户,他有一百个,双方对客服务都差不多,那么客户介绍客户的概率是差不多的,按10%来测算好了,你就只有一个新增的可能,对方却是十个新增的可能。自然差距就在了。这就是盘大的好处。
但是话说回来,难道说柜组小的客户经理就永远不如柜组大的客户经理了?那可不一定,你去看一下你们分行同个岗位的同事,你会发现新增每个月做的好的不见得就是柜组越大就一定越好,也不见得就是柜组小的他就做不好,毕竟大柜组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处理转贷和维护老客户,拓客的时间其实是很有限的,那么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
物理上有个经典的表述:力是物体(物质)与物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其实做业务也是一样。其实很多人都陷入了思维误区。
一.客户跟我关系好,让他帮忙介绍客户,他就一定会给我介绍客户。
看上去对的,可问题是你力使上去了,但是作用点不对,又有什么用呢?客户关系好,问题是如何客户属于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小日子的人,你就算再跟他好,他的交际圈本来就不大,那么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结论就是: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客户,去使上我们的力,让他给介绍客户。
什么样的客户是有客户资源的客户呢?
打开你的手机和微信,你的通讯录里有多少人?有的人可能就几百,有的人可能几千,为什么?
大多数人的交际圈就是家里人、亲戚、读书时期的同学、朋友、出社会工作后的同事。
也有一部分人的交际圈就不一样,就是带有销售性质的。这里带销售性质的不是特指那些做房产销售、客户经理啥的。直白说就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些职业,私企老板算,超市个体户算,牙医算,律师算,理发店老板算,村长书记也算,居委会大妈更要算等等,毕竟人家可是需要干人事的。而且这类人,往往是信息交互的中转站,谁家有点啥事,他们都是一手资讯,比新闻还快。
所以这是我们的作用点。
二.跟客户说让他介绍客户,他有的话就会给介绍,没有就没有。
为什么客户就一定要给我们介绍呢?还有就是他可能也不知道介绍什么样的人合适?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这种介绍客户叫被动介绍,等着客户介绍。还有种介绍叫主动找介绍。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天行长陪同客户经理小潘走访客户,客户提了一句“最近想跟姐姐一起合伙买个厂房”,大多数客户经理的想法是“买厂房啊,意味着信贷需求会旺盛”,而客户经理小潘的第一反应是“跟姐姐一起买厂房,那么姐姐应该也是做生意的啊,姐姐叫什么,人在哪的”,于是就问客户,客户说“姐姐人在外地做生意,要半个月后回来”,小潘就记在心里,问了客户姐姐的名字和电话号码,让客户给牵个线,跟他姐姐认识了下,于是半月后,客户姐姐回来了,就营销了姐姐的贷款,完成了一笔五十万的新增。
这就是一个主动找介绍的例子。好的客户经理跟客户聊天,一般会多问问对方的家庭关系和交际圈情况,对对方的权益做个评估,是属于那种平时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还是属于包打听。前者基本没啥关系网,后者却像通讯网络的基站一样,干着信息交互的事。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类客户,还要主动找介绍,不要想着等介绍。
几句好用的话“兄弟姐妹有几个,都做什么的”“最近谁家在盖房子吗”“最近村里是不是有人拆到了”等,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我们的网格区域,有破才有立,有事才有贷。
三.陌生拜访无用论,电话营销无用论。
陌生拜访往往是我们走了几十户,电话营销打了几十个,客户回应寥寥无几,更别说贷款新增了。
其实问题在于,我们的陌拜和电销往往是无效的。陌拜和电销,它的首要目的不是获客,首要目的是认识客户和挖掘信息,回到第二条上,不管存量客户还是陌生客户,他都是有资讯的,关键看你怎么聊,怎么主动找介绍。而电销,首要目的也是认识客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线上转线下,面对面的机会,这样才有进一步认识的机会。
结论:搞清楚营销的根本目标。
四.客户说近期有需求,就要紧跟。
这也是误区。就像你徒手抓鸡蛋,力气小了,抓不住,力气过大,鸡蛋碎了。我们要讲究恰当的力度,就像谈恋爱,用力过猛就告吹,做客户也是,用力过猛客户告吹。客户说他有需求,你也不能天天缠着人家问他啥时候要。
你要做的还是先搞清楚他为啥还不要,是有同业跟你竞争,所以他在观望,还是时机还没到,一般问清楚客户需要的时间,把准备工作做好,如果是同业竞争,就是要搞清楚同业开出的条件,找人家的薄弱点去解决问题。
我问了不少人新增客户怎么来的,得到的回答大同小异,最后总结如下:
1.还是心里清楚哪些客户会给介绍,就找这些客户;
2.做有心人,平时要观察自己负责的区域的风吹草动,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叫“风起于青萍之末”;
3.没有主动去认识更多的人,就谈不上做进来更多的客户,关键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认识人的频率;
4.不要在好说话的客户身上瞎努力,要在好用的客户身上多使劲,好用和好说话,是不一样的,好说话,意思是你跟他聊一天,他也乐意,问题是你什么信息都没获取到,白费劲。好用,是客户他可能平时话少,但是看问题说话,往往一针见血,村里有点什么事,他都能很快地获取到。
5.你不找客户,客户不找你,你不推客户,客户不会走。客户不会管你是干啥的,他只管自己干啥,你让他顶着自己的老脸,给你卖力介绍,你还是洗洗睡吧,所以你得自己挖。
6.要有团购意识,零售已是末路。
什么叫团购意识,就是供应链意识,大客户的后面跟着好多小客户,他的话就特别有份量。一叶知秋,看到一个客户,就要想到一个客群,通过一个客户,了解一个行业的现金流情况,何况人还有从众心理呢。
7.单个客户的高收益,不如单个客户的高附加值。
你给客户利息再高,那也是一锤子买卖,同业一竞价,你就活不过三集领盒饭,但是你看到客户背后的关系网资源,给客户提个踮起脚就能实现的要求,比如让他给你介绍五个朋友,说不定人家就乐意呢,这才是单个客户的高附加值。一些老派的主管是看不到这些点的。
8.你的想法不是客户的想法,客户的想法要成为你的目标想法。客户怎么想,你要想清楚,而不是你用你的想法去看待客户的想法。他这么说这么做,就一定要他的道理,周总理都说了“要求同存异”,你怎么能用你的思想去要求别人呢?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