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每个鲍勃·迪伦歌迷心中一定有一个自己的鲍勃。不论是这个:
还是这个:
都没关系,他永远都是那块滚石。事实上,我个人了解的鲍勃应该是第二张时的鲍勃,关于他有各种传说,但江湖娱乐风云中心又已无此人,像极了能耍独孤九剑的风清扬。徐克曾引用的诗句,“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现在形容鲍勃,贴切无比。那些熟悉第一张图片的,经历的也许就是风云时期的鲍勃。有些出自他辈的人物,也在江湖赫赫有名。我并不是第一手的鲍勃歌迷,是通常说的阅读扩展的结果,作为乔布斯迷弟的我在阅读《乔布斯传》时注意到他的偶像鲍勃,接着我去结识鲍勃的歌曲,于是我又变成了鲍勃的歌迷,这样一来我骄傲的公布我和乔教主有相同的偶像。不只这样,后来我逐渐了解到我们这个鲍勃粉丝团体阵容是如此强大,克林顿和奥巴马都是其忠实铁粉,在中国罗大佑、崔健尊之甚高。特别是罗大佑,简直是翻版,有人评鲍勃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手和一流诗人,想想罗大佑也是呢。
万事皆有征兆,最近频频无意中看到鲍勃种种,结果诺奖来了,巧不巧。起先歌荒,实在不知听什么,结果双曲循环了“you belong to me"、"like a rolling stone"好多天,后来又加了”knockin' on heavn"和“blowing’ in the wind”,我最爱“you belong to me",私认为这歌最是展现了他砂一样的声音。解决歌荒后无意中又读了鲍勃唯一的自传《像一块滚石》,庆幸之前读了,不然现在该涨价了。然后去读周云蓬《绿皮火车》,发现周用大量笔触描述了一次鲍勃在中国的现场,发现那演唱会就开在我第一次知道鲍勃的那一年。以后肯定是没机会听鲍勃的现场了,但据周云蓬写,鲍勃现场贯彻三流歌手二流吉他手的水平,前半场调音不准激情不在,后半场才逐渐唱出状态,另外像鲍勃一贯非主流反传统的态度,耳熟能详的歌基本拒绝,所唱多是一些听众生疏的歌曲,返场好像唱了"like a rolling stone"。我是出身农村的孩子,从小对英语没有过多接触,自然对英语艺术很多盲区。承认第一次听鲍勃,对歌曲没什么感受,反而对歌曲营造的氛围和顿而慢的语调惊奇不已,直呼天人,我听的第一首是"things have changed",后来得知这是乔布斯最爱的一首歌,基于乔布斯,我以为这是赞颂美国创新创业的蓬勃70年代,其后得知这歌写于1964,是为黑人民权运动所作,“我站在绞刑架上,头套在枷锁中,现在任何一分钟,我期待地狱的降临......"歌词是一个归乡的男人发现物是人非、谎言遍地的事实,时代在改变,我却愿为新时代殉难。
鲍勃确实应该被人们喜爱,传奇、不凡、才华,正直地反抗,并没有混乱堕落的生活。这从鲍勃自传足以体现,1961年一个20岁小伙辍学去纽约找自己偶像美国”民谣之父“伍迪·格斯里,这个人就是鲍勃。被发掘后,62年首张专辑的《答案在风中飘扬》成为反战标志,后来64年《时代变了》声援民权运动,专辑上愤怒表情成为青年标志。更传奇的是65年结识列侬后,迷上了英伦摇滚,开启了自己民谣摇滚时代,最体现其成就的《像一颗滚石》,像自传一样道出自身经历。他和列侬也创造友谊传奇,像歌德和席勒互相影响弥补彼此戏剧和小说短板一样,列侬启示鲍勃向摇滚发展,鲍勃启导列侬写歌更关注社会和政治,这间接导致列侬与甲壳虫乐队其他成员创作理念不同,疏远并解体。66年后摩托车祸后鲍勃养病隐居农村,他的自传中都有,此间他转向画作,空荡荡的房间,萧瑟的街道和稀少的路人,这些炭笔、素描有幸面试,证明了鲍勃美术才华。自传中,鲍勃驳斥了那些60年代自己叛逆者、民权和嬉皮代言人的标签,更愿意说是60年代游吟诗人,摇滚民谣的遗迹。性格上耿介,家庭生活和个人作风却极好,书中说鲍勃为家庭,减少演出陪伴,拒绝粉丝打扰生活并搬家到乡下,实在顾家好男人。说鲍勃,我能想到中国类似的就是那些民国名士,一样孤傲耿直,对家庭又呵护有加。不同的是鲁迅胡适用笔,而鲍勃用歌声。
随着风中的答案,飘到了斯德哥尔摩,鲍勃,愿你一直像那块坚硬的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