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我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金句了。可是有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从小到大我也看了不少书,为什么就没有挖掘到黄金屋呢?这让我很是郁闷。
直到今年翻看了一些学习力提升方面的内容才让我豁然开朗:不是书中没有黄金屋,也不是书中没有颜如玉,而是自己没有看正确的书,没有掌握正确的看书方法。
回想过去自己所看的书,不是教科书就是致用类图书,功利性太强,人文关怀类的很少,枯燥的学习内容也让我对学习产生了不怎么好的感觉。
由于文化修养方面涉及得很少,历史、人物传记、传统文化这些又被我排除在外,难怪自己的文化素养始终提不上来。
对看书越来越烦躁的心情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今年年初,通过主动了解学习力的内容才发现,自己的学习是以知识为中心,片面追求干货,没有以自我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导致自己过于相信知识的力量,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所以生活也越来越消极被动。
通过慢慢地摸索,感悟到最高效的成长方式是向牛人学习,尤其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人格品质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等等。
今天看了《穷查理宝典》中“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篇章,让我从李录眼中认识到了查理芒格,也让我从芒格身上收获了以下三个人生智慧。
01 坚持价值与目光长远的投资。
巴菲特说,股票本质上是由公司价值所决定,价值由公司盈利情况和净资产决定。公司价格虽然会在短期上下波动,但长期由公司价值决定。所以聪明投资者会低价格时买进,高价格时卖出,这样风险小,賺钱多。
虽然巴菲特说的是投资股票,但是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而言,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人与人相处的本质也是价值的互换。无论是事业、婚姻还是家庭等等,都需要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为了共同目标付出自己相应的价值,这样才能平衡发展。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智慧,所以刻意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以前我认识不到智慧的价值,总想投机取巧,快速拿到结果,于是去学习各种技术层面的东西,结果发现技术没有智慧的支撑根本就用不出来,于是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迷茫,身心也都被掏空。
有道无术,术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很长一段时间后才领悟到,技术是需要心理能量和智慧来承载的。然后放下对技术的追求,转而向内求,深度挖掘自己,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增加内在智慧。
李录在书中讲到他自己投资遇到问题时,坚持以巴菲特和芒格为榜样勉励自己,始终坚持凡事看长远。
从这里我学习到,高手的目光很长远,不会执着于眼前的利益,会用超越问题的眼光看待问题。
其实思维训练和静坐练习也是同样道理,短期看来收效甚微。经过长年累月培养出的思维觉知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是会产生复利效应的。
就拿我看书来说,以前看书我用思维看,走马观花,往往只能看到表层的故事梗概,关上书后又一问三不知,对于这样的学习效果,感觉特别懊恼。
有一次医生跟我们分享说,他看完一本书后马上就能内化成一门课程。听完后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心里超级佩服,要知道当时我连沉下心看一本书的专注力都没有,内心浮躁得不行。
通过一段时间的静坐练习,加强了跟自己身体的链接后,没想到自己也可以内化书本知识了。虽然速度慢,至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现在的我用觉知看书,不再局限于作者表面的文字,可以透过文字感受背后的东西,比如作者的写作动机,思考方式甚至哲学思想。
读书也不再追求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会慢慢读,每读一遍可以很快内化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这种高效率是我以前怎么也想不到的,但是觉知确实做到了。
不过这种状态不是很稳定,专注力时好时坏,只能关注到书本学习,现实生活中跟人学习的觉知还没有开发出来。这还需要加强专注力的刻意练习。我觉得只要在正确路上了,就不怕犯错,目光放长远一点,脚踏实地的走好当下的路就行。
所以要用长期的时间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是最有利的投资。
02 思想与性格的独特性。
查理一生搜集了很多失败案例,思考问题也总是从逆向开始。查理的思想是原创性的,没有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这段描述中,我感受到逆向思维和好奇心的重要性。以前我跟身体链接不上时,很难有深度思考能力,所以遇到难题时总想逃避,同样一个坑会反复跳无数次,这让我很是苦恼又找不到解决方法,所以干着急。
真正的成长是从接纳痛苦开始的。
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清晰,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开始几天的写作作业是模仿,这是我擅长的,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越往后,难度越来越大。有一天的写作作业要主动构思了,一向没有思考习惯的我陷入了焦虑之中,下意识的想要逃避。开始放纵了自己几天,突然有一天灵光一闪:这不就是我的人生模式么?总想去模仿,不想积极主动思考,所以我的人生就是附庸式人生,活在别人的影子后面,没有独立主见,彻彻底底的失去了自我。
失去自我的人活得太卑微了,生活幸福指数几乎为零,想想都不禁打寒战。有了这个反思后,看到这个困难想要逃避时,就会质问自己:你还想逃避到什么时候?过去受的那些苦你还想再无限制的恶性循环吗?一个很坚定的声音告诉我,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一次必须要跟过去做过了断。
那一次我选择了勇敢面对,陪伴痛苦在身体的感受,不断安住其中。刚开始思维很狡猾,总想通过做点什么去驱赶这种难受的感觉。这时候要用很强的意志力不断将注意力拉回到身体感受。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身心平和后再认真观察其他人是怎么思考的,总结出他的思考规律后,在模仿练习。
面对后发现问题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难的是自己不愿意安住在痛苦中,不愿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纳了,也就主动了。通过阅读本章节发现:学以致用才是对知识的诚实。
这种对知识诚实的态度让我在写作方面的思考能力有了提升,尤其有了同学的正向反馈后,信心也提升了不少。
我从这个经历中感悟到“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尤其是自己的卡点被突破后的喜悦真的是无以言表,也通过自己的体悟证实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可信性。
有了突破是好事,现在的我很容易陷入到另外一个极端,比如突破后开始兴奋过度导致失眠。
我想这是物极必反吧,得花一段时间才能让自己的思维平静下来回归到合一状态,慢慢来,给自己一点时间,做到卷入的时间越来越少就好!
03 注重内在品质的做人道理。
李录讲述了他从芒格身上不仅学到了价值投资的道理,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严格遵守时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定一件事后坚持一辈子,这些都是内在的优秀品质。
对于内在品质的理解,以前的我停留在思维层面,道理是听懂了,可就是做不到。春节期间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刷新了对内在品质的认知。
有一天刷公众号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这样一个词语:“无知者无畏”。这个词很熟悉,医生以前在课堂上讲过,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当作概念听听。再一次看到这个词,它击中了我内心,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好奇,这个词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觉得它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意思,既然歌颂勇敢,我就下意识的把它归结为勇敢方面的褒义词。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我对它的认知是不全面的,它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人因为无知而没有敬畏心。
看到敬畏心这个词,身心不由自主地颤动了一下。回想起我的过往,彻底的内心敬畏心:比如没有规则意识,认不清自己的位置,横冲直撞,想一出是一出,自以为是的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自己还美其名曰,这是活得真实。殊不知,这是完全是被小我掌控,失去了生命的主导权。无名的人真是恐怖,想到这些内心不免觉得愧疚难当。
人是需要有敬畏之心的。
有了这个顿悟,现在的我开始对待成长,对待其他事物都时时提醒自己保持敬畏。如果对待学习,缺少敬畏,那么很多东西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成长就一直在原地踏步。
《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文明最核心的灵魂价值所在。
李录在文中说到:“查理的灵魂本质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他阅读广泛,知识渊博,真正关注的是自身道德的修养与社会的终极关怀。与孔子一样,查理的价值系统是内渗而外,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从而帮助他人。”
从李录的描述中,我看到芒格将这种价值体系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给了我成长之路很大的启发:从历史中学习,向有结果的人学习,学习他们是如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只要用对方法,历史是无穷智慧的宝库,是无穷力量的来源。
这些经历让我不得不感悟到: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让人做知识的奴仆。要做知识的主人,就要懂得启发自己的智慧。
愿大家都能从历史、电影、电视、牛人的成长历程中得到智慧,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开创自己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