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习惯称之为“老东门”的深圳老街形成于明代中期,又叫“深圳旧墟”,地处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以北,以现今的东门中路、人民北路、解放路、湖贝路等主要街道为构架。民国期间形成的“深圳新墟”,包括今之和平路、建设路、人民南路、火车站等,构成约三十五万平方米的小城镇。深圳市区就是以此为基点发展起来的。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深圳墟已是当时新安县的一个著名的墟市。1950年,改墟为镇,深圳老街正处在有着“边陲小镇”之称的深圳镇的中心地带。
1957年,宝安县始迁于此,成为了当时宝安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清初直到1957年前,深圳墟一直是方圆数十里范围内的重要商业墟市——“谷行街”(今解放路)是经营农产品的地方;“维新路”(今人民北路)为卖小吃和杂货之地;“民缝”缝是经营布匹、缝纫等的场所;“鸭仔街”是买卖家禽之地。建于明清的天后古庙,位于深圳墟中心位置,今尚幸存的“天后古庙” 古碑的记载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先有深圳墟,后又成了深圳镇,今天的深圳市就是由此而得名。
东门老街位于深圳市罗湖区中心地段,经过了数百年的商贾集市,数百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东门老街已成为万商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数以万计的商铺密布其间,各色各样的建筑毗肩林立,日客流量达30万人以上。长期以来,“东门”已成为深圳商贸业的一面旗帜,反映和引导着深圳的消费潮流和时尚。从凌晨至午夜,这里始终是人声鼎沸,万头攒动,透露着浓郁的商业文化和生活气息,它是深圳人气最旺的传统商业旺区,因此老东门历来就是商家必争之地,众多的商家为老东门独特的商业魅力所吸引,形成了东门买卖两旺的局面。
老东门是深圳的发源地,也是深圳的根,它目睹并伴随深圳走过风风雨雨,更亲历了特区建立后深圳的巨变。很多古建筑经过重建、修复,保留了浓郁的岭南建筑特色。如果人们在这里逛逛,深圳的历史性与现代感将尽收眼底。位于人民北路一横街和二横街之间的风貌街是“边陲小镇”的历史缩影,再现了“边陲小镇”的历史。风貌街花岗石铺地,人民北路两侧的横街口有街道门楼,作为“老街历史博物馆”的“思月书院”也在风貌街区内。街头环境小品、雕塑设计等件件精雕细刻。游人置身于风貌街,能强烈感受到当年古城闹市的文化氛围。
老街东西两个广场———老街广场和时代广场,为东门老街拓展出了“呼吸空间”,购物者和市民也有了难得的现代观光场所。广场由大王椰、风信子、百合、郁金香等名贵花木和喷泉、雕塑、休闲亭组成,形成商业街独有的美丽街心风景。两个广场还分别设置了一组以时间为主题的青铜大钟雕塑,体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大钟早晚会各敲响一次,早上鸣钟表现人们对新的一天的希望与祈盼,晚上鸣钟表现人们一天的辛劳与收获,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丰富内涵。
3月7日,入住老东门,繁华掩不住岁月的陈年底蕴,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