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还未看完,极其中意它书签上的一段话。“终其一生,我们只为活成自己。”
我无数次反问过,何为自己?自主意识,自我的思辨能力,自我的人生主导地位,还是本真的自己?
小说开篇就讲解莉迪亚之死,然导致它死亡的原因是父母的期盼,让她活得迷失自己,最终在堕落的人生轨迹中,依然选择努力寻找自己。只是她的挑战太过极端,以生死作为赌注,完成一次自我成长。最后以一次奋勇的代价完成了自我毁灭。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剧,极其惨烈的悲剧。如若一个人永远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下,那该活得何其的困顿。像是被封锁在狭小逼仄的木匣子之中,整体氤氲在幽深漆黑之中。用黑暗裹挟、封锁一个不见天日的自己,从而迎合他人。这里何其的隐忍,这又是又何其脆弱不堪的人生。
父母的后知后觉,也让世界看到了强权下的压迫。父母是一家之主,理应用爱来成就自己的孩子,你既然生出他/她,可为什么没有能力好好爱他/她,这种做法是何其的不人道。没有能力给他/她,完整的爱的浇灌教育,却用自以为是的关爱来扼杀自己的子女。把自我意志强加于人,又忽视其他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父母并不称职。
当然子女,也因对父母回之以爱。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付出。人的幸福是相互传递的感知信息。父母以正确的方式关爱孩子,孩子理因铭记于心,时刻不忘爱之浇灌。把正确的爱传递开来。
无声告白的故事,让我不寒而栗。脑海中不时音绕这样的想法:人不该这样活着,因以自我的姿态,完成自己的人生旅行。
这是本书给我最大的人生感触。抑是我们今后应该,终其一生为之奋力拼搏的事业。
无论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禁锢你,诋毁你,看轻你,以及更多难以想象还未出现又即将发生的事情……都不成你畏惧的理由,生而为人,你不必抱歉。获得同等份父母之爱,独立自主的自由以及找寻自我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都有该坚守的人生底线。
读着,想起十分喜爱的一个作家太宰先生。
太宰治的文字,带着对世俗的鄙夷。对人生的痛苦无望,以及看透人心的所有黑暗面,对此付出诸多惨痛的代价。终而因为对于自己的自爱抛弃了世间。他是一位天真浪漫的作家,他的文学始终被人称作青春文学的典范。因为他对黑暗的深恶痛绝,以及无力改变现状的纠结生活。使之最后对世人失望,以自我诋毁嘲弄完成了抱歉的一生。
死亡对于他来说并不可怕,一生经历五次自杀。最后依然用自杀了结了一生,留下那让人意味深长,还未写完的《good bay》。何其的悲壮,又何其让人惋惜。一个对于纯真,美好有着如此执着的人。不该拥有这般的结局。如果,人生的苦难是人生必经的路途。我希望,这条路至少能够容下一份大人的纯真。不以恶俗,不以成长为借口。摸灭这康庄大道上的另一种风景。
诚然,中国先贤也以博爱为立国之纲常。以善良作以为人之本。
只是现在的生活,始终让人感觉到压迫感。充其量是把口号喊得响亮,却没人愿意真正为所想付诸行动。真、善、美,在虚荣与浮华中渐行渐远。从而被人道成是:美好不过片刻的欢愉,苦难才是真实的人生。
转念想起之前看过的人类简史,其中被多数人津津乐道的“小麦征服人类”的理论。反观现实,这是以一种反面意识来概括正向发展的理论,这条理论没有什么毛病。
在我看来,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同方向通往一条疏途同归的道路。从任何方面来看待问题,不过都是在解决问题所产生的问题。这个世界永远有问题,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心态去对待问题,就各不相同的。
争论不休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以怎样的方式角度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作为争论的奠基。
想来这种争论是有意义中的无意义。试想,可以是人类征服了小麦,其实也可以是小麦征服了人类。以任何一种方式表达,通往的不过是人与小麦的纠葛。两者之间的情感这东西,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事情……
活着——是自己的人生朝圣,还是一个人的自我毁灭。你以怎样的角度看,至多都是你自己的事,别人无权干涉。
这就是自己,在宇宙、世界、国家、家庭中的一个我的角色。尽可能的渺小,但请尽可能的自我。在所谓的条条框框中,在地球的包围圈里,在宇宙的怀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