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听了喜马拉雅FM上金融界名人陈嫦芬老师的《芬解上班族》系列,其中她讲到时间管理时大概说到:真正忙的人没有时间来做时间管理,真正有时间做时间管理的人都不太忙,提倡时间管理的人或机构大多为了赚钱。结合市面上流传的一些名人经历,感觉到对时间管理这个概念,果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谈时间管理派奉为圣经的《奇特的一生》,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地记录时间,超强的毅力不得不令人仰望,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时间管理或许也耗费了作者太多的精力,个人认为,以作者如此勤奋与天才(从他兴趣爱好广泛可见智商颇高),早应该成为昆虫学的泰斗级人物,遗憾的是,他在学术界的成就相较于他在时间管理(或可称为统计学)黯淡不少。个人没有贬低柳老的意思,只是他这种统计时间的办法,本身就会花费不少时间,特别是后人效仿时,大多流于形式,加上我等天资平平,勤奋又远不及柳老,不免有东施效颦之嫌,时间统计的效果也不明显,往往成了只统计不分析总结,这恐怕非柳老的本意。
不得不思考问题的本源:为什么要做时间管理?大抵有以前几种情况:1.因为事情太多忙不过来,实际上仔细观察,那些天天喊忙的人有几个真正在忙的,不客气地说,每天认真投入工作超过五个小时的有多少人。当我们已经把懒散当作习惯时,本应完成的正常工作或是本职工作,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忙碌了,早上九点进办公室,泡杯茶浏览下昨晚的球赛,再逛逛京东和淘宝,十点钟进入工作状态,期间接了两通电话,其中有客户抱怨的,放下电话越想越不平衡,找同事大倒苦水一番,看看表已经十一点了,反正快吃午饭了,无心思工作,便继续浏览网页到饭点。中午吃完饭打几把游戏,下午昏昏欲睡,好不容易强打精神工作到四点钟忍不住打个盹,被上司发现并责备几句,于是qq上和朋友倾诉工作压力大,不知不觉五点钟了,才发现今天该做的事情没做完,算了,反正今天是完不成了,坐等下班了。这就是身边大多"忙人"的工作状态。2.为了克服拖延症?有一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拖延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许多有拖延症的人制定了一大堆计划花了大半天甚至更长时间,完成后很有成就感,仿佛已经完成了拖延已久的任务。可以说时间管理课程如此火爆,这类人功不可没。3.少数人确实很忙,通常情况下这类人已经在部门担任一定的职务,时间管理提出的方法对此类人效果不错,比如要事第一,一次专注一件事等。4.自由职业者,因周围约束力有限,故采用时间管理的办法强制性要求自己完成一些列任务,效果应该也还不错。大多数人属于前两类,即看似很忙的人和严重拖延的人。
时间管理一些常用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点:1.四象限理论,此法建议大家先做紧急和重要的事,重点放在不紧急但重要的事,延缓紧急不重要的事,此法的弊端在于这三类事情主观上有时候很难区分,一件事当时你觉得很重要,过段时间回头看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重要。比如对新进员工,领导或指导老师安排你做一件你觉得紧急但不重要的事,那这件事毫无疑问就是重要的事,它会直接影响上司对你执行力的评价。2.先做最难完成的任务,此法对于普通人应该提倡,有意思的是,网上搜一下世界知名企业家的作息时间,发现不少公司CEO工作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并回复邮件,这似乎和时间管理提倡的要事第一、先吃最难吃的青蛙有矛盾。3.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如通勤路上看书听书等。
时间管理近来备受推崇,仿佛成了广大职场或创业(含自由职业)人士们心中的灵丹妙药,仿佛时间管理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不难发现真正成功的人物,并且经常为大家指点迷津的,如俞敏洪,如马云,如李开复,仿佛都没刻意提到时间管理,提倡时间管理的,大半是类似成功学的研究者。为何时间管理如此备受青睐,因为一个人的成功所必需的条件太多,智商情商加财商缺一不可,现在这些研究者告诉年轻人,只要你掌握了时间管理,你就能成功,年轻人一听当然很高兴,原来成功如此简单!所以我们看到周围上了点年纪的成功人士并不刻意强调时间管理,而三十五岁以下的人对时间管理乐此不疲,为何?浮躁二字而已。
时间管理忽略了一个人的性格、情感、身体状况等因素,其不能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愿和心智,没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强烈的企图成功的意愿,即使一个完美的时间管理系统也难以长期执行。做事之前,内心笃定,则事大半可成。比如,当你决心做行业的专家,你就不会逼自己按计划一样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专业知识,而是一天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沉浸在其中。另外,时间管理过于注重自己的事情上,而忽略了与他人相处之道。所以在中国这种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注重和谐礼仪之邦,古代关于教育的经典不计其数,关于时间管理的鲜有。也许你为了坚持你的计划拒绝领导安排的任务,然后辛辛苦苦管理了时间一年,最后抵不过别人陪领导打两次麻将。至于时间管理衍生出来的"管理你的领导"等理论,至少和中国大多数企业的办公文化相悖。
也许你的时间管理各种技巧越来越高,也不见得你离成功越来越近,只有你的心智不断强大成熟,你才离成功更进一步。曾国藩数十年如一日的日记,反思的是自己的内心,终成三立完人。
此外,个人感觉像番茄钟、思维导图这一类方法,通用性和可持续性不强,对于一个日常工作安排紧张的上班族来说,临时会议,客户电话都有可能将你的番茄钟打乱,通常时间管理告诉我们,应该在某段时间专注工作,没有什么电话是非接不可的,但实际表明,对于很多行业,早上8点到10点的电话往往就是最紧急的,可能是领导安排你未来的工作,可能是客户通知临时会议等,如果错过这类电话,后果可想而知。并且番茄钟往往让人们更加专注时间的流逝,反而忽略了对工作本身的专注,因为有些任务要求很高,你在设定番茄钟之前无法预知完成该任务到底需要多少个番茄钟,也许你认为只需要4个,实际上花费了10个甚至更多,到后面你的精力已经不知不觉地投入到工作本身,而不会再去想到底需要多少个番茄钟,从而番茄钟计划也失去了意义。所以,番茄钟应该更适用如自由职业者,并且是诸如写作或者制作PPT一类的任务,这类任务固定时间内有固定产出,受外界干扰较小。至于思维导图,也应该不拘泥于形式,一些复杂的任务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细化细化,一些简单的任务只需要执行即可,对于一本畅销类的商业或鸡汤书,快速浏览后,哪怕有一个观点或者一句话值得学习都算有所收获,而对于一本专业书籍,一张简单的思维导图远远不够,总之一句话,不应为了思维而思维,有时候执行比思考更有效果。
时间管理其实只是一种方法,真正改变你的是你的心智。现在的时间管理理论已经开始注重精力管理、心智管理,算是不小的进步。耗费大量时间学习时间管理,倒不如正本清源,从修心开始做起。况且,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天天思考如何解决拖延症,如何优化各类事情的顺序,效果反不如马上就做来的好,这也许就是你学习时间管理后拖延症仍然无法治愈的根本。当然,时间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准确的说这些方法并不是时间管理理论的首创)如每日计划、反思等等,还是具有借鉴意义。
你可以试想一下,让你抵制住诱惑而继续努力工作继续努力锻炼身体的,是你的内心还是你制定的时间(个人)管理系统?或者是你的时间(个人)管理系统能否让你中断你玩的正high的游戏?
最后还得补充一句,那些时间管理运用得好的大师,如艾力,如李笑来,你还别天真地被他们忽悠了,他们时间管理的背后是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强大的内心,时间管理只是他们的一招,绝对不是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