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章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而是用最为朴实的语言写出人间烟火的色彩与读者一起修葺共存,如此这样,甚好。
于严寒冬雨中读到《父亲进城送梨》整颗心被其朴实无华收买了。细腻的笔触围绕着父亲送梨的细枝末叶道尽子女与父母之间绵绵不绝的血缘之情而展开。细细读来,字字句句沾着人间甘苦在心间漫溯。
父亲打了好几次电话让我回去吃梨,可“我”总是以各种理由回绝了父亲的盛情邀请。父亲的一腔热情被“我”心中的算盘注入了一条冷溪。“我”显然一点不在乎乡下的梨,觉得回家一趟,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了,太不值当不划算。久居城市生活的经历让人变得精于算计,在尘世生活的锤炼下我们似乎都潜移默化比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在字里行间显然能找到我自己的影子。曾经面对父母的盛情我们又何曾未拒绝过?甚至难却也觉得是一种多余。读他人的文字其实也是读自己,是最亲近,最清醒的反省。
“患腿疾的父亲驮着一袋梨出现在儿子家门口,我与妻子的愕然让父亲语无伦次。”我的眼前似乎清晰出现了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弯着腰,背微微驼着重重地喘着气着倚在儿子家的门框边,当看到儿子、儿媳用似笑非笑、说不清道不明的表情看着面前的自己和那袋梨,是那么手足无措,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尴尬。也许担心受孩子的责备也体谅孩子的不易。唯有连忙说道:“你们忙,没时间回家摘梨,总不能眼睁睁看着梨在树上烂掉。”是他认为最恰当不过的理由。除此之外别无说法。
透过作者的笔墨我在心底刻画着这位身患腿疾,忠厚的父亲。他看上去是那么矮小、瘦弱,脸上被岁月刻下了深深地印痕,一袋梨扛在肩上腰更弯,背更驼了。与之相对而坐的儿子在责备中又带着些许的怜悯,唯独没有疼惜。面对子媳的诘质他局促不安,一双手不时搓揉着,不时对握着不知安放在何处。一双沾满泥土的腿脚紧紧挨靠着互相交叉着放在桌凳下,生怕鞋底的泥弄脏了地。他一言不发,只有用沉默来平息内心的波涛起伏。中饭吃得很少。也许是饭菜不合口味,或是城里人的饭菜量少父亲不忍放开大吃大喝,但父亲一定吃饱了,他和着对子女的包容和谅解连同饭菜通通咽下。看着儿子生活安定他知足了。
用餐过后,立马起身回家,家里的老伴,家里的菜地,家里的一饭一蔬,家里的烟熏火燎,才是他的故土,才是他的归宿,才是他的自由。
“父亲走后的几天,我才想起还有一袋梨,打开洗净,一口咬下去,是甜的,是鲜。”可他万万没想到,父亲为了种好今年的梨,早早地就关注到了天气预报。得知今年春季雨水多,一开春就请人在梨树周围竖起了竹篙。这还不算,梨树挂果后,每逢下雨天,他总是扯上塑料布替梨遮雨,为的是保持梨的原汁原味。梨长虫了,不喷农药,站在凳子上踮着脚捉虫,施的是农家肥,每一细节无不注入了父亲的心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吃上原汁原味、安全放心的梨。这还不算把梨背摘下了嘱咐母亲轻点放,别把梨碰伤了。父亲的言谈举动之间心疼的是梨吗?显而易见,父亲不在乎梨,不在乎自己的付出,唯独希望儿子吃到没有任何瑕疵完整无缺的梨,所以那么小心谨慎,所以那么如履薄冰。可以想见父亲对待儿女的一片心意是一种怎样的舐犊情深啊!
血浓于水,父亲献出的何止是梨!父爱如山,儿子吃的又何止只是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