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学记》第五讲:加行位-四加行位
原创 释大愿 大愿法师 2019-11-25
我们讲过了四寻思观:名寻思观、事寻思观,对于这些寻思观,就是说我们要明白,是破掉我们的执着;还有自性寻思观和差别寻思观。我们如果用“三性三无性”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
名寻思观:就是要去掉我们在万事万物上面所安立的观念、那个名词。
事寻思观:就是我们对于这个事物,执着于它实有的,也要去掉,去掉这种执着心。事实上名和事,如果起执着,都是属于遍计所执性。
自性寻思观:这个事物呈现在我们眼前,它生起是因缘和合而起,依他起性,依众多的因缘而起的。所以要知道,这个就是我们能够了知依他起性。
更进一步就是差别寻思观,事物与事物之间,这些认识多以后,由感性认识所推导出来的理性认识,然后形成我们的理论,这些也要破掉执着,就能够入圆成实性。也就是说“三性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都会由四寻思观来思维抉择。
第二就是依四寻思得四如实智,加行位的菩萨以四寻思为因,能够引发四种印可决定智,称为“四如实智”。“如实智”:不变名为“如”,不虚名为“实”,无倒正知名为“智”。就是能够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我们对于万事万物的名称、事物、事物的体性,还有在体性上面安立的观念,这个四法都能够如实了知;然后就能够悟入:所取的这个四法皆空,就是说外境没有实体;能取这个四法的识也是空。这样就破掉了二取。
破掉了能取所取:能取的心、所取的境,其实都是因缘而起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破掉这种执着,能够能所俱空,破掉人我执、法我执,就名为四如实智。由名寻思引生的如实智,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生的如实智,称为四如实智。事实上,我们在修的阶段,未能决了,名为四寻思;已经善于抉择了别,名为四如实智。s
加行位要修的第三就是依四位四定修寻思如实观。我们都知道,加行位有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所以称为四加行位,也称为四善根位。在四加行位之中,我们要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无间定,依此四定来修四寻思如实观,就能够观所取、能取皆空。
大家不要把这个作为理论来听,这就是菩萨实际修证之中的方法。菩萨怎样成菩萨的?他资粮位怎么修?在加行位又怎么修?这就是讲加行位的菩萨具体的修法了。加行位的菩萨,他先能够在心之中确认境空,后面再来确认心空。境空就法我执空了,心空就人我执空了,这样人法二执都空掉了,当然他就能成就。在四加行位之中,暖位和顶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之境空;忍位和世第一位是修四如实智,观能取之心亦空。
我们先来看暖位。暖位是依明得定修观,“明得定”:“明”就是指无漏智慧,但是暖位之中的“明”,它指的是“加行无分别智”,还不是真正的无漏智慧。暖位菩萨发下品四寻思观,观察一切的万事万物的名称、事物、自性、还有在自性上面再假名安立的差别,这个四法都是体相俱空,就能够真正地在意言境上,体会到识外之境不可得。但是在这个阶段,他是初观,对于境空只是略有所知,智慧的光明、势力比较弱小,就好像早晨大雾散去了,红日初升,这个太阳没有什么热能,只能够感受到微弱的阳光的热能的照耀,所以略有暖气,因此名为暖位菩萨。
第二是顶位菩萨,依明增定来修观。顶位菩萨所修的观的方法,照样还是去观察我们名言遍计上面的“名、事、自性、差别”这个四法体相俱空。比方我们给这个安立说:这个叫做“茶杯”;如果给它用来装酒,照样可以叫做“酒杯”,这个名词,名是不要执着于它;事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这个物体也不是恒常不变的;更进一步,它的体性也是因缘所生;然后自性之间的差别,都是遍计所执而产生的。所以说所谓的“实我实法”,都只是因为凡夫处在一个遍计所执的阶段,所产生的错觉而已。
这样,随着这个阶段,加行的深入,对于所取境空的道理,通达了悟到极处,所以名为顶位。了悟这个境空到顶点了,所以称为顶位菩萨。他的禅定力更深,智慧的光明更为明耀,所以此位所依之定,就称之为“明增定”。
第三就是忍位,忍位是修印顺定来修观。忍位菩萨已经通达了境空,转过来,转入到对于心识的实相进行观察和证入;对于能取的心空,也能够随顺通达,初步解了,“印”前境空,“顺”后心空,所以这种定,名为“印顺定”。事实上后两位忍位和世第一位,都是重点修心空。
第四就是世第一位,是依无间定来修四寻思观。世第一位的菩萨,已经对于忍位能观之心空,有了比较彻底的胜解,所以就能够平等双印“境空、心空”,所取的法空、能取的心空。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异生最后之心,如高幢顶,更无有上,故名世第一位。也就是说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凡夫里面最高的凡夫了,所以叫世第一位。再往上前进一步,他就是圣人,就见道了,所以叫世第一位。
并且因为依世第一位的无间定来修观,双印能所俱空,力求实证空空,已临现观,非真现观,所以世第一位又名为“现观边位”。意思是什么?就是说世第一位的菩萨,他已经能够平等地证悟到能观的心空、所观的境空,但是还有一个什么在?还有一个“空”在,他不能够并空亦空,所以还有少法可得,所以他还没有真正地见道,没有真正地开悟。
如果能够无间地对于能取心空、所取境空,这个二取空相作意弃舍,对于连这个空也要舍弃,并空亦空,即得见道,证入离生圣位,真正地转入圣位。所以名之为“无间定”,“无间”就是刹那,就能够入见道位而成就真现观。
我们来归纳一下,就是说暖位和顶位菩萨,是识有境空的阶段;忍位和世第一位的菩萨,是境识俱空的阶段。
暖位、顶位菩萨已经在意言上通达了“相无自性性”,外在的一切森罗万象都是没有自性的,境界相是妄情所现的,我们凡夫的虚妄的情识执着,执为它实有,所以假名安立的,所以名为“相无自性性”。
忍位菩萨在意言境上就已经通达了别了“生无自性性”,要知道这个都只是说他意言境,不是说他现观。现观是见道位的菩萨,才能够真正现观。就是说他在定中思维,这种意言境他已经通达了。生无自性性,就是依因仗缘而起的万事万物,只是一种组合,并非实有,所以无有自性,名为生无自性性。它生起是无自性的。
世第一位的菩萨已经在意言境上通达了“胜义无自性性”。胜义就是真如,胜义就是我空、法空,二空所显的真如。真如如果有自性,那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所以当然是无自性,胜义无自性性。如果能够无间对此,分别三无性,对这个意言都能弃舍;对于境空、对于心空,连这个空的观念也舍弃掉,那就入见道位了,就能够亲证三无性的道理,就能够入一真法界,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了。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七个颂,就是讲加行位菩萨的修法。颂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一颂就是解释加行位中的菩萨修行的境界。我们说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见道位也称为通达位)、修道位、究竟位(究竟位有时也称为无学位)。因为资粮道中,二取随眠未能伏灭:能取所取,能取的心、所取的境;“随眠”,“眠”就是“睡眠”,就是藏在阿赖耶识里面,叫随眠。二取随眠未能伏灭,故未能安住在唯识实性之中。事实上,不要说资粮位不能够安住在唯识性里面,加行位也不能,所以还要勤修加行。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在加行位之中,暖、顶、忍、世第一法(世第一位),四加行位的菩萨,他们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和无间定,来修四寻思如实智,也可以说是依四寻思成就四如实智;能够印可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亦空,这个时候似乎真如境界已经现前了。但是这时候还有一点障碍,那就是现前立有少物可得,少物就是说还有空的观念在,还有我空、法空的这个空在。“我空”就是能取心空,“法空”就是所取境空,这个空的观念还存在,所以叫做“现前立少物”,因此他不是真正地住在唯识实性之中。
但是加行位的菩萨,有时候也会把我空、法空的“空”,认为就是唯识实性,所以偈子说:“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谓”就是他以为,但不是真实的。他以为他已经在唯识实性之中,但是不是的,所以底下两句说:“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正因为加行位的菩萨,还立有少物可得,所以与真唯识性不相合,所以不是实住唯识性。“实住唯识性”者,不仅仅是我空、法空,并空亦空。《心经》上说: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一段也就是讲修行方法。“无智亦无得”,连这个无所得的观念也无所得,并空亦空,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证得真现量的境界,才是见道,才是实住唯识性。如果你有所得的话,得什么?得一个我空、法空的空,空的观念还在,只能够称为现观边——差不多到现观了,现观边位。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资粮位和加行位,他们的修行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不同是,资粮位是住散心而修行;加行位是住定心而修行(我们讲了这个四种定)。
加行位跟见道位的修行有什么不同?见道位是以真如实相为缘,加行位是以意言境为缘,还有一个空的观念在,只要你有一丝一毫的观念,都是属于意言境,不是真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