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分享了“吼叫的深层原因”对吼叫多了一份觉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意义。今天分享防吼叫攻略,记得网上经常调侃,“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嗷嗷吼叫。前一秒钟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上小学的家长特别有话语权,看到孩子磨蹭不好好写作业,火爆亲子大戏即刻上演,那么是否有方法解决这一现象呢?怎么做一个“0”吼叫家长呢?

说到《不吼不叫》这本书,我推荐大家可以看看《叛逆不是孩子的错》里面讲到避免跳入大吼大叫的陷阱,大吼大叫看似立竿见影,很有用。实则孩子只接到了家长不够爱我的信号,他会感到孤独和害怕,误解会引发更多叛逆。家长的动机总不会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
二、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1、追踪你的吼叫
注意你的吼叫触发器和你的反应,并记录发生的事情,是改变吼叫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增进你对自己习惯和反应模式的觉知与接纳,继而做出改变。

第一步:记录事件
从记录简单的事实开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触发器等开始记录。
例如:
触发事件:孩子吃饭时总是有一只胳膊不放在桌子上。
日期:周一
时间:早7:00
地点:餐桌
引爆器就是孩子总出现类似的情形,老公经常偻不住情绪,直接大吼大叫,多一份觉察,只为有效果的结果去沟通,用平和与其告知孩子什么是对的,并在做对时给予积极回应。
第二步:记录你的反应
吼叫之前,注意你的身体反应是什么样的,究竟哪里紧张?
举例:
你的肢体语言:体态、手势、声调以及呼吸。
记录你的情绪,怒火之下还酝酿着什么情绪。
记录你的升级想法,你对自己说了哪些助长怒火的话?

第三步:记录你的回应
举例:
对触发事件的回忆:
你做了什么:问什么每次都提醒你,还是不把另一只手放在桌子上吃饭。边吼边说,把手拿上来吃饭。孩子此事只接受到情绪部分,对你说的问题始终没解决掉。
孩子的反应:经常会委屈的哭泣。
第四步:后续情况
记下你自己的感受:我此刻很生气,但吼叫背后是想表达,为什么就不能把我要求改变的部分听进去,每次都提醒,很受伤,有无力感。
孩子的感受:我做的椅子高度,抬胳膊会有不舒服,够不到的感觉,同时爸爸吼我时,我很委屈。没有被接纳。
第五步:记录相关的气质
吼叫过程中,你的感受:恼怒
和孩子各自表现出的气质。
第六步:记录你的评估
记录下你对事情的评估,你觉得还可以有别的处理方法吗?
追踪吼叫,是要寻找一个时刻,在那一刻,因为孩子行为引发的烦躁转化为一种激烈的、不受控制的情绪。如果你能在情绪变得激烈前,就注意到自己身体与内心的反应,就可能在情绪激化、损伤亲子关系前平静下来。

三、A-B-C-D-E法则
1、自问(Ask)
2、呼吸(Breath)
3、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
4、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1)自问
·我现在感觉如何?
·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2)呼吸
·自问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
·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量可能给自己时间去关注呼吸。
3)平静自我
·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
·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
·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来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4)确定孩子的需要
·想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重新为他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5)同理心
·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链接,言传身教,用心去收获生命中最珍贵的喜悦。当感觉被孩子激怒时,在情绪爆发前尝试先平静自我调整一下情绪,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相信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处理效果。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停止吼叫,给孩子树立一个行为优雅的榜样,做一个有耐心、有同理心的家长,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教育中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