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4日,母亲节。这一天,我想说点什么,不仅仅止于歌颂母亲,宣扬孝德。
我的母亲,是一个每逢大事有定气,极有主见的人。
我小时候脾气倔强,有时候还无理取闹。母亲总是很耐心,也很包容,让我顺利地读书就业,没有在18岁以前闹出什么么娥子。
父亲过世时,母亲一个人承担了所事情,把父亲的后事操办得很体面。
在怀女儿时,又是母亲照顾我,精心调理饮食,让妊娠反应严重的我顺利生下了健康的女儿。
因婚姻变故,又是母亲协助我,在困难的几年间相扶相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母爱的滋润,就没有今天的我。
但是,在我做关于自已的人生决定时,无论工作、生活,母亲常常是倾听,给建议,甚少干涉。
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走过》,有这么一句话: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同山间清晨一般明亮清爽的人,如奔赴古城道路上阳光一般的人,温暖而不炙热,覆盖我所有肌肤。
今天的社会,人们要抚养孩子,善待父母,工作上似乎还要“搏一搏”。事业、家庭,处处牵扯个人精力。
所以,做一名温暖而不灸热的妈妈,让孩子独立自由地生长,让成年以后的她们,能自信、自由、自主去解决他人生中面临的大大小小的问题,承受住大大小小的选择,尽可能享受生命的美好,真的非常重要。
01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
“妈妈 把我逼疯了。他整天唠叨,什么谁家的孩子考上哪所重点大学,什么你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什么这次考试又是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就会想着她唠叨,根本学不下去。”
这样的对话,在中国,是最平常不过的片段。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妈妈让自己的成长停滞了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自己的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的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犹太哲学家马丁不得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所以前者的特征是,“我”将对方视为和“我”完全平等的一个人,而后者的特征是“我”将另一个人是做了他自己实现目标的对象和工具,无论目标多么伟大,当一个人将另一个人是“我”对象和工具时,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别把孩子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
不要将你的自我,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让孩子独立自由的第一步。
02 你的身体,不是别人的奴隶
22岁的小姑娘,第五次来做人流。
妈妈陪着来的,一直满口脏话地骂女儿蠢、贱——不是骂她一再怀孕,而是怀孕了却放跑了肇事的男人,要她这个妈来接盘。而且不早点来药流,拖拖拖,拖成人流,白白浪费钱。
女儿也不吃素,说我特么有什么办法,反正他跑了我没钱,今天你要拿钱我就做,不拿大不了生下来。
奇葩的母女,让人特么无语。
姑娘的不自爱,有她妈一大半的功劳——现在开口就说女儿蠢、贱,想来以前也是如此吧,一个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你又蠢又贱,不值一分钱”的观念,她怎么可能爱惜自己?
一个女孩子,如果将身体的自我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去寻求与别人的自我需要结合,所以更容易被别人的自我驱动,而不是被自已的自我所驱动,何等可悲。
她的妈妈,在不自觉下,让自已女儿构建了一个“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他的自我,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服务于别人。如果将自己的身体服务于自己的欲望,简直就像一种罪过!
教会孩子自爱,拥有真自我,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第二步。
03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从小长到大,他的父母替他安排好了一切,她回报父母的就是一个好的学习成绩。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到名牌大学到最吃香的金融专业,他一直都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欧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三年内在多次被提拔。
在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对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提到谈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有了一点怨言。因为毕业后的三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也不喜欢……她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在咨询中,文文对妈妈的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要我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和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
其实,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的安排了一切,但这并不是文文想要的,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他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终于明白,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若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总是帮孩子完成对他来说看似困难的,这其实意味着父母破坏了孩子探索过程,破坏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最终在孩子脑中形成一个逻辑——他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能否帮他。
所以,让幼小的孩子独立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这时,在大人看来,孩子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要先在这个世界里证明自己的力量,才可能信心十足的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证明自己。
让孩子从小试着为自已决策,这是让孩子学会独立的第三步。
下午五点,女儿在小区楼下玩耍回来,阳光透过粉色的窗帘照在她晒黑了的脸上,冒着一股子蒸腾的热气。渴坏了的她一边忙着大口喝水,一边很认真看我写的文字,喝完水后便递给我一张便签,上面写了一行字,画了一幅画:“脱掉毛茸茸、恐惧和伤心的外衣,拥抱阳光,成为我自己。”
是啊,做一名温暖而不炙热的母亲,让孩子独立自由地成长,是母亲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文中部分案例来自于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