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分享了思维习惯的第一个:自我接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思维习惯:改变看法而非别人!
很多人都知道,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关系,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又能为自我负责的关系。
可是在真实的关系里,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在主导着关系的结果。
所以,我们会试图通过控制和改变别人来解决关系的难题。
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我们会把人从关系中割裂开来,觉得是他的个性,造成了这种关系的问题。
是的,曾经我也是这样的想法,我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让对方改变,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怨恨对方不配合我去改变。
后来,我一想,我们改变自己都很难,按照科学的方法培养行为习惯至少需要1个月,培养身体习惯至少需要3个月,培养一种思维习惯至少需要6个月,但我们往往希望自己的一番大道理,或者几次提醒就妄图让别人的行为习惯、身体习惯、思维习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难道不是一种痴心妄想吗?
只要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与其妄图改变别人,还不如改变自己来得容易!
好了,那么改变别人几乎不可能,那么改变自己的看法呢?
明明是他的问题,难道非要我说成没问题?
明明是他的错误,难道非要我说成是我的问题?
当然不是!
改变自己的看法,并非是要我们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而是通过改变我们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角度,发展出对世界更灵活的应对方式。
世界在不停地变化,我们的经验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我们也需要发展出一种能够容纳变化的思维方式。
一、怎样改变看待他人的角度
1、宽容地对待差异:为什么我们会彼此厌恶?
人的性格是千奇百怪的,并且每个人的沟通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不清楚对方的性格特点,直来直去就妄图改变对方,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值得深思!
兵法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最简单的沟通模型,看看不同性格特点的人都有些什么差异。
当你意识各个类型都存在巨大差异时:
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自己就是不喜欢谁谁谁说话,也不想跟她来往.....
你也会知道,为什么你说话,某某某总是不在状态,好像他们不喜欢你.....
最后你也会学会,只要接受各自的不同,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包容能力,还可以接纳原本的自己。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
2、以对方的立场想象:特别讨厌对方怎么办?
当你知道对方的沟通风格后,你就知道了对方的痛点,以及应该采取哪种合适的沟通方式。
如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的恐惧和需要,你也能渐渐理解自己的恐惧和需要。
3、原谅难以原谅的人:无法原谅怎么办?
每个人的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的,难免会出错,并对自己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原谅。
原谅的英文单词是“forgive”,这个单词由for和give复合而成。其中give译为“给”, 这个“给”的对象是自己,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
原谅可以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
4、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构建丰富的人际关系?
被信赖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们会率先付出,承担起自己可以承担起的责任,而不去纠结对方是否有责任。
5、课题分离划出界限:让大家都过得轻松?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那他就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做自己的情感。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莱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对于评价这是谁的事情,也有一个简单的准则,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
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课题分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 表达我们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会接受还是会拒绝,那就是他们的课题了。
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请求。别人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你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你的事,你也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去尝试。我们常常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可是害怕失败又害怕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二、习惯计划
再次说明一下,我们的思维常常是自动运行的,我们需要一双外在的眼睛来察觉和审视它们。
采用记录的方式,就可以打开我们的意识系统,去审视那些我们自动运行,常常忽略的惯性思维。
为什么一定要写下来才能打开意识系统,我脑袋里想一想也可以完成这个工作呀?
想必,很多朋友觉得记录比较麻烦!
实际上,记录可以告诉我们:
1、客观分析并了解问题,减少无谓的努力。
2、减少行动的不确定性,持续记录,可以客观管理自己的行为,并掌握行动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
3、提高行动力,持续记录能够量化自己的行动并将行动视觉化,从而产生自信,提高行动动力。
除了以上几点,记录还有以下的作用:
1、记录是情绪的调节器。记录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一个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
2、记录是行动的发动机。因为真正的行动力不是意志力,而是清晰力。主动掌控命运,就要防止自己陷入“选择模糊”的状态。而消除“选择模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下一步的行动或计划写下来。
3、记录是目标的出发地。可能你觉得心里有目标,但真到动笔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要么写不出,要么写不清。我们的大脑非常不靠谱,常常美化记忆,合理化行动预期。
4、记录是思考的挖掘机。
没有输出能力的人只会在脑中想,但不会说;
输出能力弱的人可能会说,但不一定能说清楚;
输出能力强的人通常都会写,而且还能写清楚。
“想、说、写”之所以代表不同程度的思考能力,是因为这三种活动关联知识的数量和密度是不同的。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二个需要培养的思维习惯:改变看法而非别人。有句俗话叫改变自己的人是神,改变别人的人是神经病。这句话虽然有点调侃的味道,但它也指出了改变别人的难度近乎不可能。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思维习惯:彻底具体化!
思考讨论
你有过改变别人的成功经验吗,你是怎么做的? 欢迎你留言与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