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5.1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在这个区域,难易适中,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读书,要读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成绩不好的同学想要奋起直追,也要注意不能做太难的题,应该是先沉住气,主动降低学习难度。花大量的时间去梳理哪些内容处在自己的拉伸区,即梳理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
一个学霸的两条经验: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要求像考试一样,他们就必须逼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做最多的题,并且还要做正确,于是他们不自觉地把自己推到了舒适区的边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必然会极度专注,学习效率和成绩自然会提升);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和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但速成是不可能的。
刻意练习的四要素之一“目标”:要善于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提炼目标,给目标排序,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极度专注”也自然能做到了,然后通过自我测试、反思、错题本这些方式获得反馈,这样做能不断优化自己关注的要点和小目标。
5.2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使人们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得到了放大,理智脑的潜能受到了抑制,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几乎全部依赖高级理智脑的支撑。
何为深度学习?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和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两个层次。
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一是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二是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三是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成甲的《好好学习》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深度学习的好处:(1)能让我们不再浮躁,能磨炼理智,还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跨界能力的提升。(2)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只有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足够深入时,灵感才可能在潜意识的帮助下显现。(3)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
浅度学习?可以把浅学习作为了解新信息的入口,但不能把成长的需求全部寄托于此,更合理的态度是: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5.3 关联:高手的“暗箱”
张继钢的作品《千手观音》,在200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通过21个有听力及语言障碍的演员的舞蹈震惊了世人。可是,这个创意是导演张继钢1996年在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崇善寺大悲殿等地采风时产生的,作品前后打磨了7年。更不为人知的是,张继钢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副导演,开幕式表演中的“梦幻五环”就是他的创意。而这个创意起源于为电子白板撕薄膜。这正是大师创作的普遍手法——把远处不起眼的A,关联到近处需解决的B,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无关联,不学习。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1)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知道信息点)(2)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关联信息点)(3)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行动和改变)
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不关联的神经元经过反复刺激产生了强关联。我们在关联时,需要牢牢聚焦自身最迫切的需求。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把握“与自己有关”的筛选原则,会让关联效能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
如何获取关联能力?首先,手中有锤子。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没有足够的热爱和投入,没有极致的专注和思考,恐怕任何事物对你都没有意义。其次,输入足够多。不管是阅读获取,还是现实经历,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再次,保持好奇心。这世间最伟大的哲思蕴藏在万事万物中,越不起眼的小事越有可能通过关联产生至深的启发。时常净化自己,像孩子一样保持一颗纯净的好奇心。最后,常说一句话。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