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需要主动成长

2017年秋,我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曾经在工作与生活中反复纠缠的我,找到了平衡与解脱。

曾经的我,只是个听话的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爸妈眼中的好孩子,同学眼中的“无公害”,生活在单调的重复中缓缓前进。像一个提线木偶,尽力扮演着他人期待的角色,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心声。看到别人沉迷于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执着又肯定的眼神,我不曾有过。

我努力地搜索,什么是我真正喜欢的东西,结果也只是一片空白。时间并没有给我过多思考的机会,机缘巧合下,我选择了英语专业。准确的说,是它选择了我,而我,选择了接受。大学生活就像是人生必经的环节,只求安稳度过,从未想过未来在哪儿。没有迟到、逃课、挂科,门门都优秀,拿奖学金,考过不少证,却依旧惧怕开口说英文。这似乎很讽刺。即将毕业的时候,突然感觉到了就业的压力。英语专业的局限性、实践经验的缺乏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从此开始了长久的英语教学之路,但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跟外教沟通。不只是恐惧,还是自卑,每次沟通我总是紧张地不知道要说什么。我开始反思,阅读、刷剧,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英语水平。创造机会,增加与外教沟通的经验。情况变得越来越好,自信也油然而生。这样的平静持续了一年半,新鲜感退去后,重复且没太有挑战的工作让我再次陷入了纠结。

后来我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听从家里的安排,去了一所民办大学执教。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在外人眼中,这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在我看来,这只是当下的一个选择。我选择了安稳。接下来,我想用最快的时间融入新的环境,我很努力地备课,完成学校的每一项任务。也许是身份的转换,让我无法接受学生的状态,仿佛看到了曾经上学的自己,毫无目标,整日浑浑噩噩。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反思,教育对于一个人究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我开始阅读关于教育的书籍,试着调整自己的上课模式,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但是效果依旧不明显。我渐渐地明白,传统教育的烙印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身上,但这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喜欢,他们给予了我最真诚的支持和帮助。只不过,他们缺乏学习的能力。与日俱增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让我再次开始动摇,我从未有过这样清晰的思路,我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想要帮助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绕了一个圈,我又回到了原点。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一家成人英语培训机构。曾经不自信的我,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而这次我的想法改变了。我努力争取,结果也还算满意。这是我的第三份工作。 在那里,我结实了一群有趣的人,他们就像一缕阳光照进了我的世界。我羡慕他们精彩的生活,羡慕他们潇洒的生活态度。形形色色的人,匆匆来过,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毅力,执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广阔的视野和不俗的见地,深深地感染了我。自怨自艾,亦或盲目羡慕,都无法改变现状,只有自己变得更优秀,才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空。于是,我开始制定计划,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向一切曾经惧怕的事情发起挑战。从上小课到上公开的应用课,从组织主题活动到策划主持晚会,从参加培训到组织培训,从普通老师到教学主管,像是游戏通关一样,一次次地遇到挑战,挑战成功,再次接受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我收获的不仅是专业和自信的提升,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我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职位升迁,带来了不少烦恼,工作量的增加、部门间的推诿、员工的不作为,我感到越来越疲惫,早已忘记上一次读书是什么时候。市场的转型,学生群体的涌入,继续加剧着矛盾,让学生接受之前模式化、自主性和持续性很强的学习,给老师和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曾经的无力感再次袭来。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什么背了那么多的单词,依旧还是无法做到舒畅沟通?每当有家长问到这个问题时,我的无力感就会增加一分,因为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我很想帮助那些孩子,却总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说,第一份工作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第二份工作指引我找到自我,第三份工作让我变得更坚强,了解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选择。那么,现在我想要回归真实,做回纯粹的自己。这一路,我一直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但初心未变,我想要帮助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拥有更精彩的人生。这一路,我也更加清晰地明白,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培养,以及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正确培养的前提要基于准确的了解,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已经让父母们自顾不暇,对孩子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少。如何才能准确的定位孩子的能力,给予家长个性化、行之有效的建议?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020像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沙暴,迷住了我们的双眼,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不管是经济上的困难,还是前途的迷茫,都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阻碍。

但这一路走来,我像是迷途沙漠的行者,总能看到一片片绿洲。感恩自己一直在做一件如此有意义的事情。也相信因为有志同道合、心灵契合、亦师亦友的伙伴,前路曲折,步履蹒跚,但不再孤独。因为有明确、清晰、完整的目标,这条鲜有人踏足的路,却如阳光般温暖,持续地给予他人希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