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取决于我们于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定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断舍离其实就是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达到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悦的状态。
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先诊断出物品从你身上掠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得精髓。
通过实施“断”,人会发现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除此之外,这个概念也能让人消除一些无妄的执念。
筛选物品的同时,你会发现与周围人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对待自己的态度会影响到他人对你的态度。
断舍离得目标就是让整个社会上的物品都能各得其所。致力于精挑细选、物尽其用,物品的舍弃程度降到最小限度,享受清爽和满足感。要与物品成为朋友。
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逃避现实型
这种类型的人太忙碌,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呆在家里,所以也没办法收拾屋子。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是对家庭有所不满,不愿意呆在家里,所以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加上家里乱七八糟的,所以就更不想呆在家里了。慢慢地,在那样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执着过去型
这种类型的人,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过去的东西,也非得收着不可。相册、奖杯等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看,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
担忧未来型
这种类型的人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要素。这类人的特点是过分地囤积纸巾等日用品,要是没了这些就会觉得困扰、焦虑不安。这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人最多。
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极力消除反差的环境整理术。居住环境是凭借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环境,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要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以自我为轴心,吧时间轴放在当下
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那些自己能够付诸行动的信息。
不要认为“可惜”是不用扔东西东西的赦免令,而是对物品的爱惜之情。
只集中于一点做到完美,就能不知不觉地打开收拾的突破口。在空间里限制物品的数量,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放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五成,给人看的收纳空间(装饰)只放一成东西就好。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使用自己觉得贵重的东西,潜意识里的自我形象会随着提高。
通过断舍离,重新认识身边的物品,理清物品与自己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与信任;重新认识世界,获得整个宇宙的支援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