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原创文章,转载于活动官方公众号“坡POE”
感谢活动主办方,很荣幸参与了这个24小时独处计划,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一些有趣的人,体验了不一样的生活,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对未来生活有了更深度的思考。
☟☟
24小时独处计划
24-hour Seclusion Project
土+皮:请围绕独处、你、玻璃盒子、日常生活、命运等等,写一写你参加“24小时独处计划”的感受。
司琴:我是安徽安庆人,在南京上学,专业环艺大四,副业瑜伽教练。95后狮子座,满脑子都是新鲜想法特立独行的普通女孩。内心火热,与人相处慢热,每天一个人待着,喜欢自言自语也比较啰嗦。爱好:看书,画画,胡乱码字,健身,跑步,马拉松,瑜伽等。我来这里没有想太多,目的只是单纯的想体验一下不一样的24小时生活,我作为六十分之一,只管做回纯粹的自己,为活动提供一份样本参考。这篇文章丁老师让我自由发挥,提供了几个关键词:我,玻璃盒子,独处、日常生活、命运等,这些都是和我息息相关的,就以我为主线,从自身体验来写写24小时独处的真实感受。
一、我与24小时美术馆
1 )第一次得知南京有个“24小时美术馆”和“24小时独处计划”,是11月2日从马永波老师转发的朋友圈,第一眼看到就有参与的冲动。但是犹豫了很久,玻璃房子?摄像头?我是一个镜头感比较差的人,摄像机下的我是暴露的,我要被很多人围观拍照,我担心我展现的一面不是美好的。
2)看着这个活动快持续一个月,波动的内心慢慢趋于平静。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永波老师、丁成老师、还有李东老师一起吃饭,顺便捎上了我,当天李东老师要去参加这个活动。我听着老师们讨论的这个活动,突然又充满了期待,立马提交了申请,感谢丁成老师把我安排在12月30号-31号,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特别有意义。
3)距离活动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我就开始期待了,每天正能量的生活着,早起运动,一天两练,吃健康的食物。看完所有访谈者的问题和回答,思考如果是我的话如何回答。准备好想做什么,带什么东西,但是来的前两天我突然加班,晚上没有运动,还吃了很多东西,晚睡,睡眠不足。计划赶不上变化。
4 )30号当天上午,去健身房一个小时力量训练,有氧跑步10公里。回来收拾东西,带了一个行李箱:瑜伽垫、瑜伽轮、几套运动装、护肤品、日记本、笔记本、彩铅和水彩、六本书、饭盒(水果刀、圣女果、苹果、香蕉) 、纯牛奶、一瓶老酸奶、暖宝宝、雨伞、iPad和手机。去地铁站的路上,看到一盆腊梅尤其醒目,于是买了一盆。
二、下着雪的玻璃房子
来的那天下着大雪,我一个人拖着厚重的行李箱,撑着雨伞在外面拍了很多雪景,2018年最后一场雪,24小时充实的独处,在下着雪的透明玻璃房子里醒来,一定很浪漫。
冬天封印了我的可爱,我在这片安全区里待了一天,实在太冷了。越寒冷,对温暖越是感激,家人朋友的关心、恒温空调的室内、热腾腾的美食,和内心无法阻挡的对生活的热情。
我是南方人,在南京待了五年,但是我并不喜欢冬天,可能是出生在八月的缘故,热衷于夏天。冬天寒冷,穿着笨重,行动力迟缓,效率低,身体机能下降,食欲增大,人易懒。很多在夏天容易养成的习惯在冬天却很困难,比如早起去操场跑步。所有的不适都只在于个人,冬天也有很多美好的事情,比如今天我来的时候就下着雪,美就够了。
三、社交:网络与现实
1)在独处过程中,我用了手机和家人朋友联系,回复了一些重要信息,和独处群里小伙伴有了共鸣,聊天分享照片和视频。过滤掉一些不重要信息,忍住没发朋友圈,发了一条微博。对于网络社交,我觉得在真实的世界活得开心比网络上的风光重要。网络可以迅速查找到你需要的消息,也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每个人在社交上展现的都是理想中的自己,照片或者文字难免会加以修饰,我觉得这是一种仪式感也是对观者的尊重。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应当尽量多的传递正能量。
2)下雪天人比较少,我背对着靠近路边的玻璃墙,安静的坐在书桌前做自己的事,桌上的镜子能够反光看到后面人影。我听到或者看到外面有人驻足,会回头看一眼,微笑一下,又假装没看到他们,回过头忙自己的事。来往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有人在外面拍照,我保持淡定,顺势也在里面拍了他们。
3)听说有一个大叔每天都会来和入住者聊天,可是我没遇到。可能是我的淡定和自我陶醉,错过了外面想与我交谈的人;或许他来过,看到我一个人待着不想打扰。除了和送外卖的工作人员聊过天,还有就是打扫卫生的阿姨,其次就是下一位入住者,今晚她要在玻璃房子里跨年。我见到她时感觉很惊喜,这个女孩好可爱好酷,穿着白色棉袄,背着一个小包,短头发,戴帽子,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个布娃娃。与我的行李箱形成鲜明对比,我第一感觉是,我如果带这么少的东西,一定很无聊,我喜欢房间里有我的气息,随手就可以找到我想要的东西。和她愉快交谈了十分钟,作了告别,第一次的见面感觉似曾相识。
四、社交体验:个人与公众
我身处于透明的玻璃盒子之中,此刻的我是一个透明人。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光明的,外面的人看到我也是真实的,我清楚的可以看见玻璃外的景色,而外面的人走进10米或许才能看到我。这场展览我是体验者,也是参观者,我把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可以存在我的记忆里,可以变成信息;游客是参观者,他们看到这个玻璃房子和我充满好奇,每个路过的人观看反馈的信息都不一样。
白天我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晚上我需要关灯才可以看到外面。平日里我不喜欢被刻意观看,我内心保守,独来独往,有时候会觉得,我换套衣服换个造型别人就会不认识我,真可爱。但是参与这个活动不排斥,扮演好被观看的角色。如果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会刻意演练,就像舞台上的几分钟一样,表情行为情绪都是准备好的,这样是有底气的。
我与观众在两个平行空间,看似毫无交集。但是因为场地空间原因,而使我们之间的联系变得艺术化,更具感性,每一个路过的人走了,回想起来,这是有个透明房子,住着一个活人,他们会觉得有趣,行为艺术?而这24小时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的,就像每年都会写年度总结一样,这里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环境,我完全在做自己的事情。
五、我的日常生活
1)睡眠:晚十早四的生物钟
清晨是寂静的,我的生物钟从五点提前到了四点,晚上的睡眠时间是六个小时,有时半夜醒来,清醒的话就立马起床,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来填满这个空虚的清晨。有一次,我一点半起床去了24小时的健身房。从宿舍到健身房,我看到穿着拖鞋出门拿外卖的男生、从网吧出来蓬头垢面满脸憔悴的大学生、还有刚刚收摊卖夜宵的叔叔阿姨……我看到不同时间点还在忙碌的人。我从两点一直锻炼到早上七点左右,振奋的精神只能维持四个小时,身体就像机器一样疲惫,躺在床上,感觉到真的力竭了。
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如果每一天以力竭的状态结束,这样的生活肯定很充实。就算没有太大的实际效益,你的精神和身体实在跟不上进度,也就不需要强撑着,饿了就吃,困了就睡,醒了就起,说做就做。
2)运动:瑜伽 冥想
31号早上,我醒的特别早。
1:30醒来看了一下手机,继续睡。
3:30自然醒,准备起床,慢慢意识清醒。
4:00穿好衣服去洗漱,回来泡了一杯红糖姜茶,调整好床的位置,把瑜伽垫放在空调下面。
4:30-6:30打开音乐,练习拜日,全程瑜伽马拉松108遍。
我把它分为11组,第一组初级拜日热身,刚开始全身僵硬,身体没有活动开,动作不够标准。做完第五组的时候比较轻松,看了一下时间,过去了一个小时,舒了一口气,已经完成一半了。就像平时跑半马一样,刚开始五公里比较累,到十公里已经很轻松了。做到第六组拜日时,身体已经微微出汗,身体舒展开,感觉非常轻松。由于下雪的缘故,反射到玻璃房子里,整个过程我都是关着灯,可以清楚的看到外面。到最后一组拜日,有点留恋这个过程,108遍,2小时30分钟,身上已经流了很多汗,本来想热身结束后,练高级体式拍照,天还没亮,没有自然光,于是金刚坐冥想了8分钟。
瑜伽外在锻炼,内在修行。瑜伽的习练包含苦行、诵读经书,向神顺服,瑜伽带给我内心的平静,当我全身心投入时,观察自己的内心和身体的变化。勤奋、刻苦、信念、虔诚,每天克制一点、努力一点、生命才能前进。
3)饮食:仪式感
来之前想带上我的白色餐具,下雪天怕麻烦,只带来一盒水果。我以为会提供三餐送到住的地方,没想到是让我们点外卖。这样也很好,可以根据自己口味选择喜欢的食物。怪不得群里都在讨论外卖心得,丁老师说我们“都吃到一块去了”。早上点的外卖早餐,分量太足,碳水太多,不适合减脂人群,但是包装很不错,于是中午点了一模一样的。
早上没有阳光,采用俯拍构图,中午的阳光明媚,采用背光视角。对于食物的要求,颜值高是重点。作为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只能凭着感觉拍照,食物色彩搭配、营养搭配、餐具、桌面背景、光环境都是关键。很多东西都会过期,食物还是新鲜的最好。每一天的24小时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日三餐,吃的什么,和谁一起,吃饭时的心情,都是值得记录的。
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在瑜伽学校,我们在每一餐前致感恩词,对食物保有感恩之心。我对食物的仪式感就是拼盘和摆拍,一边筛选图片,一边品尝美味,并不会浪费太多时间。很多疾病都是从口而入,这句话是真理。从饮食营养角度分析,蛋白质、碳水、脂肪、水,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人体七大营养素,只要满足身体需求就可以,适量摄取,减少浪费。
4 )看书和手工
我带来了六本我喜欢的书,有的已经看完了,有的只是想再次翻阅一下,查找资料。下雪的晚上,适合围炉烤火,推窗赏雪,读马永波老师的书,增添一丝诗意,寻找一点灵感。《运动解剖学图谱》《瑜伽解剖学》《巴坦加里的瑜伽经》这三本关于运动和瑜伽,可以翻阅参考,绘画临摹;《荒凉的白纸》马永波著,大学最喜欢的老师,文章关于日常生活的随笔,适性逍遥的审美救赎,访谈录等;《轻断食》可以适当改变饮食习惯,锻炼心智,可以达到减脂的效果;《孤独六讲》这本书看了很多遍,音频也听了无数遍,或许就是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孤独的美学意义。
5)手工:废物利用
很多东西用完就仍,很浪费,剩下来的外卖盒子可以废物利用,我把它洗干净做成装东西的容器,第一个盖子上随意画了一个图案,第二个盖子写上日期和时刻表,在每一个时间点画了草书版瑜伽小人。在盒子外观上做读书笔记,摘抄了书本上的句子。一本是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里的句子:
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另一本是沙吉难陀的《巴坦加里的瑜伽经》,讲述了瑜伽的修行着重在内心的启发,透过冥想进入三昧地之境,于十法界中可以达到更详尽、透彻的认知。
独处时画的画,2018.12.31/,24小时美术馆,©司琴
“2019年的新年愿望,我想……”对于Flag这件事,我觉得很有必要,flag之所以要立,是因为我们对未来有所期待;写下来分享是想同样收集别人的梦想,一方面有督促作用,一方面时刻提醒自己;flag可以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如果轻易可以完成的话,那就没有挑战性了,哪怕没有全部完成,也能得101分。
六 总结:24小时与命运
随着社会发展,城市扩张,人们的不同需求,出现了24小时的便利店、药房、肯德基、书店、健身房、美术馆等等,24小时不打烊的空间有包容性,有温度,能够收留一些孤独的人。24小时是很饱满的,一天24小时,一天一个轮回,一年365个24小时,一年一个轮回。认真过好每一天,维持平衡,时间累积起来会和命运相关吧。
我对”24小时“的字眼很敏感,因为我的生物钟避开了所有的高峰期,我渴望“孤独”,寻找“孤独”,或者说习惯独处,一个人待着,这样很有安全感。从前两年开始,我研究自己的生物钟,刻意养成早起的习惯,从五点起床到四点起床。早上精力最旺盛,适合运动和工作,白天的时间人多嘈杂,适合头脑风暴,晚上不适合思考,需断社交。这样的生活习惯不适合加班熬夜,除了睡眠时间和固定运动时间,其他时间我都可以用来工作。维持这样的状态,难免像个机器人,但现在的机器有时甚至比人力还要好用,未来人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被机器所取代。
2018年最后一天我过的比平时有仪式感,最重要的是我住在了玻璃房子里,如果没来这里,这一天我可能会去跑20.18公里。我充实的过完了24小时,甚至有点累,我可能不善于言谈,我亲手制作的物品,拍的照片,留下的痕迹,都可以作为我存在的证据,这些是我想表达给观众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