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产品应用场景是解释产品用途,定位目标用户群,展示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手法,也是产品功能原型设计的需求依据,所以设计产品应用场景这件事要优先解决。
创造/设计一个产品应用场景,是描述:什么时间、在哪、什么人,出于什么原因(需求)使用这款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什么,最后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需求得到满足)。总结一下就跟小学时候写记叙文一样,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简化一下,应用场景至少应该描述三项:谁(用户),在哪儿(环境),干什么(任务)。
腾讯交互设计师(CDC,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朱晨对此也有总结:
在某某时间(when),某某地点(where),周围出现了某些事物时(with what),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会想到通过某种手段(method)来满足欲望。
这样描述不仅使你的资方明白你产品的价值,而且使你的团队在研发这款产品的时候,能够抓住用户需求的要点,而不是枯燥地根据产品设计原型或者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模仿开发。
方才说了,应用场景至少要描述三样:用户、环境、任务,按照朱晨的总结,换种说法就是:用户、需求、任务。
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对于产品需求场景的设计是从构思真实的用户开始的,国内许多产品设计和需求发现的文章都使用过类似的方法。构思真实的用户,是指我们来在脑海中想象存在这么一个用户,在现实中这个用户是具备一定代表性和解释力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构思的不是专家用户也不是随机用户,而是占据大多数的主流用户。
借花献佛,举个例子,王尼美(性别女)是某通讯国企的行政助理(身份小白领),刚刚毕业一年(年龄小和社会经历少),上个月跟男朋友王尼玛分手了(感情经历过渡期),因为她双十一刷爆了王尼玛的信用卡(消费习惯无节制)。我把这样一个人说出来,那么听众在脑海中对这个人也就大概有了印象,因为我说的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听众身边恐怕存在着不止一位这种人,所以听众很容易就能想象出来。
那么针对王尼美,我们来进行一点分析:
1、因为王尼美是办公室小白领,所以她的常用地理位置应该说是相对固定的:家、办公室、商业区(周末),这样我们可以判断“附近的人”对王尼美来说是有持续性的意义的;
2、同样因为王尼美是办公室小白领,所以她在工作时身边是时刻备有PC机的,也就是说,在王尼美工作的时候,打开电脑网页/客户端的成本是低于她打开手机应用的成本的(手机屏幕小而且还要解锁等多步操作),在工作期间开小差的话,使用手机会更容易被领导发现;
3、因为王尼美的职务是行政助理,所以她的工作时间是不连续的,当然开小差的时间也是不连续的,因此一项带有连续性时效性任务的小差(比如十点准时开抢某某包包)是很可能受到干扰的;
4、因为王尼美一周大部分时间身处办公室,所以她是处于Wifi环境下的,即是说,她是可以接受花费一些流量的手机应用的;
5、因为王尼美刚刚毕业,还很年轻,社会经历少,所以在网络的社群中,一般不会担任达人专家(即内容生产者)的角色,而更有可能成为内容的消费者,话题的参与者;
6、因为王尼美年轻又刚分手,难免成为公司男人们觊觎的对象,所以王尼美若把男同事当做她的资源的话,就会需要某种既能与他们沟通又可以保持适度的矜持的工具;
7、因为王尼美的购物欲很强,这跟小白领的收入形成了矛盾,所以王尼美对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一定很敏感,因此在价格陷阱面前很可能不能保持理性的头脑,经常买来一些大减价却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她有将一些用不到的东西送给熟人换人情的潜在可能;
……
这是人物可以推论出来的特点,描述应用场景时,不能够与上面的特点有直接的冲突,否则应用场景将不再具备代表性和可信性。
在不用的环境/需求下,王尼美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应用场景就诞生了。
关于创建产品应用场景的其他心得,放到后面再说。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