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与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
研究的核心:需求和供给。
选择、歧视、成本、产权、产权的冲突、产权的治理,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的需求的一个深入的研究。
交易、比较优势原理、贸易自由化,厂家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各种不同商业模式的兴起,这些都是对供给的行为做深入的分析。
需求和供给这两大块非常的清楚。有时候我们把这两个大的概念用到一些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商品上面去,就成了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比方说,把供给和需求用到劳动力这种商品上面去,就有劳动经济学;把供给和需求的概念,用到不同时间点的商品上面去,这时候就有了所谓的利息理论,也就有了对金融市场的研究。
但万变不离其宗,微观经济学讲的是供给和需求,而更重要的是,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供给和需求,都是建立在个人选择上面的。
(2)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核心:加总变量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考察的变量是由无数具体的交易汇总起来的抽象概念。比方说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指数、总失业率,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当前市场的利率,整个国家的失业率,这些都是汇总的指标。宏观经济学试图研究这些汇总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起作用的规律。
2.零散知识点
(1)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说货币之所以有用,就在于人们相信它有用。只要人们相信它有用,它就不需要用那么高质量的商品来充当。也就是说劣币驱逐良币是对的,是符合经济效率的:“劣币就是有效率的货币(Cheap money is efficient money.)。” 这个规律发展到今天,你看人们基本上抛弃了用真实的商品来充当货币了,大家用的都是纸币,不用消耗真实的资源了。只要你相信它有用,它就有用,这就行了。
(2)M0、M1、M2、M3
货币银行学里面,对不同活跃程度的货币有专门的衡量标准,分别叫M0、M1、M2、M3等等。
M0被称为基础货币,它是公众和商业银行持有的通货;
M1是在M0的基础上,再加上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
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低于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
M3指的是更广义的货币,也就是在M2的基础上,加上那些高于10万美元的定期存款,也就是那些更稳定、更不活跃、更不流通的货币。
(3)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
1.流动性困难(convertibility problem)
2.资不抵债的困难(insolvency problem)
3.货币的流动
1.世界主要的央行
(1)美国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
(2)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
(3)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
(4)中国中央银行:人民银行
2.美国印钱的过程
首先由美国的中央银行,也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批准,美国的财政部就可以印钱了,印出来的钱叫联邦储备券(美元)。
这个券印好了以后,美国财政部就把它等价卖给联邦储备局,卖完以后,出售所得就存入了美国财政部在联邦储备局所开的账户上。从此美国财政部做任何的开支,也就在这个账户上,这个在联邦储备局开设的账户上支出了。
缺钱就印,印了就可以花了,就这么一个过程。
问题:政府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吗?印多了会怎样?应该依据什么来判断每年需要新印多少货币呢?
答:我的理解通货膨胀,汇率下降。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公式:MV=PY,M货币流通量,V货币流通速度,P物价水平,Y国民总产出。
补充:
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大致分为四步:
(1)提出人民币的发行计划,确定年度货币供应量。每年由人民银行总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货币发行和回笼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后,具体组织实施。包括负责票币设计、印制和储备。
(2)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报批的货币供应量计划。
(3)进行发行基金的调拨。发行基金是中央银行为国家保管的待发行的货币。它是货币发行的准备基金,不具备货币的性质,由设置发行库的各级人民银行保管,总行统一掌管,发行基金的动用权属于总库。
(4)普通银行业务库日常现金收付。人民币的货币发行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现金收付业务活动来实现的。各商业银行将人民银行发行库的发行基金调入业务库后,再从业务库通过现金出纳支付给各单位和个人,人民币钞票就进入市场。
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的对基础货币的放大作用
我们来看一个封闭的社会,假设里面有1000块钱在流动。人们利用这1000块钱所提供的方便来进行交易。
1000块钱落到每一个人的口袋里面,到晚上下班的时候人们迫切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个钱存到商业银行体系里面去,这时候商业银行多了1000块钱。
而商业银行收到钱以后,它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把钱贷出去,借给别人。它把钱借给别人以后,那些借钱的人,他一旦借了钱,他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钱花出去,不到花钱的时候他不借,因为借钱本身是要支付利息的。
这些借钱的人把钱花出去以后,到第二天下班的时候,所有口袋里面有钱的人,他们迫切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又是把钱存回到商业银行体系里面去。
当然,这个过程实际上不是无止境的,商业银行体系不能这么肆无忌惮地创造货币。实际上政府对每一家商业银行都有规定:他们在收到存户的存款,再把这笔钱贷出去以前,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所谓的“法定准备金”。
假定政府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银行第一天收到1000块钱以后,它得留下20%不能贷出去了,这是准备金,只能拿出当中的80%,也就是800块钱贷出去;这样循环往复,最后1000块钱在20%的法定准备金率下,它就只能够创造4000块钱的新生货币。再加上我们称之为基础货币的1000块钱,就只能导致整个社会有5000块钱的货币在流通。4.央行如何调整货币的流通量
(1)增发基础货币 联邦储备局除了通过批准财政部印钱来影响货币流通量以外,通常还有两个调整美元货币流通量的办法:
(2)公开市场操作
第一叫公开市场操作。它在公开市场上面买卖美国的债券,从而向市场发放或者回收美元。它向公众购买美国的国债,买的过程中就把钱交给了公众、交给了市场,于是就增加了美元在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如果它倒过来向公众出售美国国债,那就是回收市场中流通的美元,从而起到紧缩美元流通量的作用。
(3)调整利率
美国联邦储备局控制美元发行量的另外一个办法,是调整利率。利率不一样,人们借贷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这对市场流通的货币量也会有影响。
(4)修改法定准备金率
当然,联邦储备局也可以修改法定准备金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倍数或者叫乘数,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少被采用。
5.分析货币现象的基本框架
我们分析整个货币现象的基本框架,是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公式:
MV=PY
M货币流通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水平
Y国民总产出。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量和物价水平是成正相关关系的,但不要忘了,这个公式里面还有一个V——货币流通速度。如果货币流通速度V是一个不变的常量,情况就简单了,问题是这个速度本身是在变化的。 所以我们说,在衡量一个经济体内部货币流通量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特殊的指标,我们把货币流通量分别计算为M0、M1、M2,它们分别指的是硬币和活期存款、小额定期存款以及大额的定期存款。做这样的区分,原则在于这些货币的活跃程度或者说沉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问题在于,这些不同情况货币之间的比例是在变化的。有时候更多的货币睡着了,有时候更多的货币苏醒了、活跃了。要让银行体系精准地控制货币流通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