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天
2015.02.21 周六 晴
不是东西太多,是记忆太满
进入年初三,老公外出参加聚会,女儿参加中学同学聚会,我一人在家坚守。开始关注家里的书房,燃起收拾书房的想法。这么多年积攒的精华书籍很多,也有很多自己特别喜欢的书,为了收藏,我竟然会买三套甚至更多,一套签上名放起来,一套自己随手翻阅,一套逼着老公和我一起阅读,若是买更多,当然是转赠亲友,而且会不时与他们交流,以便查阅他们是否用心阅读。
女儿在一点上,并未随我,而是介于我和老公之间,她想看的书,废寝忘食且会过目不忘。而她不喜欢的书,任你费尽口舌推荐抑或百般诱惑,她从不规矩就范。徐老师咨询时曾给我说过:“假若让一个不爱看书的人,连续读三天,她会特别难受;那,假若一个爱看书的人,你让她连续三天不看书,她更难受。”之前,我的脑子里一直是两极对立,总把自己认为对的标准灌到所有的事情上,像极了“活在套子里的人”。
书柜底层有些书是大学时期买来的,翻阅的时候,稚嫩的字体,彩色笔划出的经典语句及注解,能感受到时光的跳跃……脑海里翻腾着那时的青涩时光。
时间太短,一天的时间我仅收拾了冰上一角。不是东西太多,是记忆太满,随手一翻就是大片的回忆。不知道等我老时,坐在夕阳西下的躺椅上,会想到什么?
徐少波
回复
我敢断定,你今天的回忆是,美好的。
这基于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常识:能回忆起什么,跟我们回忆时的情绪状态直接相关。任何一个人,都会基于当下的情绪状态来重组记忆中的材料——快乐时,会回忆起更多快乐的记忆,即使是那些不愉快的,我们也会重新赋意;悲伤时,就会回忆起更多消极的记忆,那些快乐的记忆也会遁于无形。
我常说,真正的幸福是老年的幸福。因为那时候,回忆这一生,乐是乐,苦亦是乐!
现在知道,等老了的时候,坐在夕阳西下的躺椅上,会想到什么了吗?
杨芳
代点评
爱她,如她所是,而非你所想
有这样一句笑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每年换季的时候,有很多家庭会围绕着一条秋裤展开妈妈和孩子的战争:孩子自己感觉不冷,完全可以脱下秋裤自由自在的奔跑。而妈妈担心孩子冷,会感冒,一定要求孩子继续穿着秋裤。到底冷还是热?穿还是脱?争执看似荒谬却真实的存在着。
对于温度的感觉属于皮肤感觉。每个人都有感觉器官,但是,个人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却不相同。也就是说,同样的温度,妈妈和孩子因为感觉能力的不同,感受到的冷热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妈妈能够承认这一点,就不会强行把自己的感觉强加到孩子身上。就如文中的妈妈,自己喜欢的书一定要推荐给孩子读三遍,把自己认为对的标准灌注到所有的事情上,看似好心,实则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忽视了孩子的感觉。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秋裤强行套在了孩子的身上。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了自我的探索。自我,又称为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它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特别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这两个自我概念的主要成分。如果一个妈妈看不到孩子的独特性,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会阻碍孩子自我的发展。
一个有真自我的孩子,她会形成内部评价系统,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如文中的女儿“她想看的书,会废寝忘食且过目不忘”。
而一个事事遵循妈妈的意愿,形成假自我的孩子,会形成外部评价系统,行动的动力只能来自于外部的他人,如果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追求外部的奖励。它的悲哀之处在于:一个人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失去了自己。
当妈妈看到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且有那么多美好回忆的时候,她是否想到,当年这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所以才会有“大片的记忆”。如果不是自己的选择,还会这么恋恋不舍吗?估计早收拾收拾当废品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