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这次公开课《春望》前后的教学设计,还是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朗读的设计。第一次朗读,我让学生们划分节奏,并告诉学生,为了突出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放慢语速,放低语调来读出诗人沉重的情感。但第二次朗读,我直接放弃了划分节奏,因为这个训练在之前的每一首诗都有过,学生已经熟知了,不必再在上面滑行。接下来,我请学生自由读,问他们读出怎样的情感,再进一步问他们,如何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情感。学生其实自已能答到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抑扬,加入自已的情感。所以,这样的朗读技巧由学生自已发现,比老师直接的灌输要有意义和有效得多。
二、意境的感受。诗歌的意境是比较难领会的,需要渐入佳境。但第一次,我搭建了一个架子,就是让他们填空“ 的国都, 的花草。”ppt展示所需填写的空。学生们从表层方面填了空之后,意境还是出不来。因为没有和诗人的语言和情感融合起来,显得非常“隔”。第二次,依然是填空题“ 的国都, 的花草。”但让孩子们结合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来填空,并且使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基本上是一个同学思考一个空格,让他们边讨论,边填写在我给他们准备好的纸条上。毕竟是要落实书写并且有可能被展示,他们讨论时就更加谨慎和有效,不会停留在随意地说出来。所以,语言比较精练、准确。最后,我选了两组有较大不同的作品展示,并随机挑选了组员来分享,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学生分享的不一定是他自已刚刚准备的那个空。所以,我会问他,这是你的想法还是组员的想法?如果是组员的想法,你是否同意?这样,让孩子明白,独立的见解和倾听他人是很重要的。另外,我发现,在“ 的花草”这个空,这两组的答案截然不同,一个填“悲伤震惊”,一个填“热闹欢乐”,以乐景来衬哀情。这个理解在这首诗中并非多元理解,而是错误的。我请其他同学来说,最终,让这一组的成员信以为然了。不过,在讨论过程中,有几组学生“ 的国都”写“沦陷”,而没有具体指出特点。这是我在前期没有表述清楚。下次要注意,让学生作答时,要明确指出要求和规范。
三、原因的探究。在比较全面地感悟完《春望》这首诗时,我拿出另外一首前段时间学过的《望岳》进行对比,让学生探究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迥乎不同的原因。第一次的是直接把四个选项标注好,让学生选。学生的思考量和思维的扩展是很微小的。因为,我把最重要的探究原因的能力直接承包了。第二次课,我就设计成,让他们自已说原因,这时,学生也基本能把四个原因甚至更多说出来,包括:年龄、阅历、意象、情感、背景等。紧接着再抛出问题,原因很多,而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又进行了一次思考并通过手中的反馈器来做选择。从选出的答案看,学生大部分选择了“背景”这个选项,说明他们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背景对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我接下来和学生讨论杜甫的“圣”就水到渠成了。
四、课堂的生成。诗歌语言的赏析素来是一块硬骨头,为此,第一次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选择几个字进行赏析。但因为学生是在没有学过这首诗的情况下做的赏析,所以,赏析非常不到位,流于表面,甚至只是应付作业。但在公开课这个分享环节时,他们只是把他们之前的答案再说了一下,并没有根据刚刚所学进行修整。所以,这个组内分享环节就形式化了,并没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真正请他们起来回答时,他们就止步于昨晚的认知。所以,整个鉴赏的环节非常生硬和低质量,因此很多经典的赏析就要通过老师之口了。第二次公开课,我并没有设计导学案,只是让学生熟悉这首诗,熟悉书上的注释,稍加了解杜甫的生平。在课上,把这个环节放到意境的领悟一起说,学生反而说得更多,更精彩,并且有很多生成的内容,是我之前没有预设的。比如,我之前预设,“抵万金”的“抵”,学生赏析的是“万”。这就是一个惊喜。我在思考,有时,我害怕课堂的冷场,而把一次最能展示学生能力和风采的内容提前让他们去做,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引导和学习的情况下,他们表现出来的就不能尽如人意。反而相信他们,让他们在课堂的进程中,逐步感悟,就能比较自然地生成。
从前面4点的变化中,我意外而深刻地发现,把课堂的话语权放心地交给学生,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真的比我想象中要有能量。我要试着少说,放手,真正地慢慢地靠近生本课堂,让他们寻找探究文本奥妙的方法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好,而不是我给他们方法,给他们知识。
最后,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我一直觉得一堂课要有完整的流程,一条线的思路,因此,我的两堂课都好像是很“完整”:朗读、意象、意境、情感、鉴赏、对比,似乎都有了。但在短短的40分钟里,做那么多事,好像面面俱到,却又只是蜻蜓点水。所以,我一直在思考,王博士和黄老师所说的完整环节,而不显得碎片化。下一次,我想尝试通过“检测——验证——方法”,进行一次诗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