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是东汉末年发生在襄阳的经典战例,也是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重要篇章。在这场战役中,关羽的勇猛善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庞德的殒身殉节同样令人难忘,并引起了后人的广泛议论。
公元219年,镇守江陵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樊城,由于樊城守将曹仁不敌,曹操派遣猛将于禁、庞德前去应援。可不曾想,入秋之后,襄阳一带阴雨连绵,大雨连下十余日不止,造成汉水暴涨,凶猛的洪水淹没了位于樊城北边低洼地带的曹军营地,于禁、庞德只好带领幸存将士登堤避水。这时,早已有所准备的关羽命令兵士乘船围攻被困的曹军,并向堤上射箭。面对敌军凌厉的攻势,于禁自知无法战胜,只好投降,庞德却誓死不降,坚持抵抗,并杀死欲投敌的将领董衡、董超等人,从清晨一直战斗到日中,直到弓失用尽后被敌军俘虏。关羽劝庞德投降,庞德却言“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最终不屈而死。
有感于庞德的忠贞不贰,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诗赞曰:
威武不能屈,节操不能改。生当立金銮,死尚披铁铠。
烈烈大丈夫,垂名昭千载。南安庞令明,日月竞光彩。
可到了清代,对《三国演义》进行删改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却认为庞德不值得赞颂,因为庞德并非一直对人主忠心耿耿,曾背弃先前的主君马超、张鲁而投降曹操,算不上忠诚之人。但在笔者看来,庞德先前背君弃主的行为不仅不值得批评,反而值得赞扬。
在《三国演义》中,庞德作为马超的左右手和智囊人物,一直在马超身边效劳,直到马超抵御曹操进攻失败后,才跟随马超投奔汉中的张鲁。后马超领兵前去四川对付刘备,庞德因病没有随行,谁知马超却在不久之后投降了刘备,留下庞德在张鲁身边备受猜疑,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之后曹操发兵进攻汉中,张鲁虽派庞德前去抵御,但听信手下谗言,怀疑庞德投敌,因此欲杀庞德。相反,曹操却独具慧眼,认为庞德是名将才,在庞德被俘后,亲自为其松绑,并以国士之礼待之。庞德有感于曹操的赏识和厚爱,回想起先前主君的不仁,就投降了曹操。
因此,庞德最后表现出的宁死不屈正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体现。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父母;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庞德认为,自己并非是谁的附属品,如果你对我不仁不义,我也没有必要对你保持忠心;如果你对我以礼相待,尊重我的人格,那么我愿意为这份尊重献出生命。总之,这份精神所体现的,正是对独立人格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现代社会,人才的流动性加快,有鉴于庞德之死的启示,作为管理者,应学会关心、爱护、珍惜和尊重人才,以掌握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