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商道之不轻不燥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一篇,老子强调我们应当如何以天地为师,寻道悟道。那么,接下来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该如何效法天地呢?本篇,老子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所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可以说是老子对天、地存在规律的第一个观察点。这句话直译过来的意思是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但是古人评价圣人之言,有个词叫“微言大义”。尤其是道家典籍,很多文字看字面那是毫无意义,其实却是别有深意。
这句话,老子实际上是从一个自然现象,就是重在下轻在上,没有厚重的基础,就没有肆意的发扬,由此引申出老子的深度解读:一动还需一静,静默沉积,才能夯实基础,才能一飞冲天,否则就如无根浮萍身世飘零,或者是猪八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那么,老子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个概念呢?一方面,道家的世界观是混元生两极,一个混沌的世界,由于某种原因,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方有天地。人力要达成任何目标,自然也是循着这个概念,先行奠定基础,培植基本条件,待到万事俱备,则放手大干快上,争取最终的成功。所谓的厚积薄发,表达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其次,静为躁君,凡事先看后说,先看后做,形成一个先沉淀再运营的应对机制。这就如对弈,所谓多算者胜,就是情报先行、规划跟进,最后才是有效执行。而庙算的具体作业规程,首要的就是评估甚至改变双方力量对比的客观因素,也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装备优良、士卒训练、赏罚公正的程度。可以说,这“五事七计”基本包含了项目运筹的所有有机组成部分,以及相互作用的科学规律。
“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接下来的这句,重点解释了为什么要夯实基础。这里的辎重,不是指行军作战中的物资消耗与补充,而是指代责任的背负。这句话,意思就是企业领导人要有如履薄冰的状态,要随时背负企业生存与成长、员工的成长与照料等种种重压,负重载物、负重前行。就如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正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而拥有这种素质的企业家,不论面对业绩的成长,或者地位的上升,还是市场竞争的压力,甚至是所谓的良机,仍然能够保持自省自信之心,超然物外,也不为虚名所累。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清醒度做出清晰冷静的判断。
问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刻刻保持惕凛之心,这样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至少老子那个年代,老子自己就没能遇上几个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的领导人。所以他不得不感慨:“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天下万事,最怕本末倒置,心浮气躁,尤其是决策者、领导人,身居高位,本来就比较不接地气,如果不能做到像李世民、朱元璋那样勤勉为政而明察秋毫,那么很容易犯下这样那样的决策失误。春秋战国,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因为缺乏良性统治的持续性。唯有秦国,“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经过连续几代国君的励精图治,最终厚积薄发。
企业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因缘际会趁势崛起,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保持创业阶段的激情澎湃、克勤克俭,始终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才是真正的挑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