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伙伴:
大家好!
我是来自甘肃一所村小的老师,我叫王富贵。我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要参加这个科学夏令营?
公元前两百多年前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支点,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推动地球”,两千多年来人们应用了杠杆原理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作为村小教师面对村小的困境,我一直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支点和一个杠杆撬开村小的困难,让学生从这里找到希望和力量,让教师工作的充实而幸福,让家长不再领着孩子逃离,从而实现村小的突围呢?寻找基于师生在地生活的以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训练的乡土课程的开发也许可以一试:
乡土课程撬动兴趣,爱上学习自主探索
学生更喜欢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多采的学习活动,我们就走出学校,来田间地头,来到博物馆、档案馆……通过体验、观察、走访、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如:农耕课《水渠》的学习在“春赏万亩苹果花海,追溯千年农耕情缘”的人文行走之中。苹果课程《苹果酵素》,不仅好玩,还好学,学习怎么能这么愉快。二十四节气课程《忆苦思甜,爱的雨露—谷雨实践课》中孩子们在“挖野菜”“捡野菜”“百菜宴”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分享与感恩。
乡土课程撬动思维,学会思考面向未来
传统的农耕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农耕课的开发不是教孩子们去种地。而是在猜想、验证、分析、分享中训练孩子的思维,学会思考,学会面对未知。以《软套中的力学》和《草帽艺术》为例。探究“背绳”的作用时和“草帽”的设计以及“走秀”策划和自组织。
乡土课程撬动人性,找到自我乐在其中
学生层面,科学性:符合孩子认知规律,贴近未来生活场景,孩子参与感强,如《升子》从测量,分析、计算,在探访升子是干什么用的中,我们会把公平合理的通识思想融入其中,这就会是适合各年级的品德课,探访做一个升子需要多少材料,一个升子能装多少粮食时这又是适合五年级和六年级的数学课,探访寻找的过程还是实践课(科学人文并举)。趣味性:有趣、好玩、孩子认知容易,贴近生活和未来,如《苹果披萨》。参与性:孩子主动探究,合作分享。只要学生爱上学习,不用刷题,不用日夜鏖战,一切会迎刃而解。
教师家长层面,因为学生的改变使教师的工作更有成就感,还可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为满足人的最高需要提供可能,让教师看到希望充满力量。家长更需要孩子健康快乐的成人成才,为过上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从而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比如每个实践活动都会使作文教学言之有物,每个意外和思考都是很好的素材,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才会言之有物,才会逸趣横生)
乡土课程撬动学科融合,让学习简单高效
以《土灶烧洋芋,灶汪人更旺》为例:
(四)过程设计:
1.土灶烧洋芋(1小时)
(1)创设情境、群策群力、方法指导。
(2)建立小组、策划方案、分工负责。
2.小小悦读会(1小时)
(1)自主选择阅读准备材料(准备好两个阅读材料“灶节”、“灶旺”),阅读体会“灶旺人旺”的道理和“如何才能灶旺人更旺”的方法。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和想法,以组为单位可以是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
(3)选取组内代表分享“灶旺人更旺”的理解和想法。
3.品尝丰收的喜悦,交流实践的感受(1小时)
(1)分享、品尝洋芋、红薯、玉米鸡蛋等(可以策划简单的品尝会,有一定的指导,比如:抛、分、闻、猜、咬、吃、议等)。
(2)交流感受(自助交流)
(3)为什么灶旺人更旺,自己打算做些什么?(10分钟小练笔,简单说出思路即可,课后完善)
(五)讨论主题:
1.科学题目讨论:如何可以让土灶的火更旺?
(1)燃烧需要的基本条件(燃料的选择)
(2)土灶的选地、灶口的方向及其土灶的搭建方法及其原理(空气流动、拱形的特点及其应用)
2.数学题目讨论:如何做到省时省力高效?
(1)合理分组(以学定教个性化教学,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充分发展)
(2)方案的策划(烙饼原理)
(3)低成本、高效率、安全便捷
3.语文小练笔建议(也可自行确定)
(1)记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2)灶旺人更旺
(六)活动总结(回到学校后)
1.以组为单位分析这次实践活动的成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总结报告。
2.小小表彰会,评选“最佳参与之星”“最佳设计之星”“最佳规划之星”“最佳创造之星”。
乡土课程为村小聚“魂”,撬动村小突围
就要打造一个有自己特色和吸引力的“学习场”,让孩子们在学习场中,自发自觉地去领悟知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激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动力。这就是聚焦塑造乡村小学的“魂”。这个塑造“魂”的过程,首要的就是对乡村儿童认识能力的尊重,满足孩子们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的要求,同时满足老师、家长政府的价值需求。乡土课程以生活为基础,以熟悉的事物为载体,以探索贯穿学习过程,以启发智慧培养情感为最终目的。探索了一条隐含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的学习之路,为孩子们提供了无限可能,营造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村民学习大社群,重构乡村教育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