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洽会亮相,中国石油 75 年高质量发展有哪些高光时刻?

西安的初夏,西洽会展馆里飘着淡淡机油与泥土混合的气息。在中国石油的展台前,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着一段泛黄的老影像: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的第一股油流冲破地层,黑亮的原油喷溅在戈壁上;1978年,大庆油田的抽油机在雪地里“磕头”,工人们裹着棉大衣欢呼;2023年,长庆油田的数字化平台实时跳动着全球最大油气田的生产数据,蓝色光标在地图上快速划过……

“75年,从‘贫油国’到‘油气大国’,中国石油的故事,全在这儿了。”一位观众站在展台前,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上的老照片——那些记录着中国石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关键瞬间,正通过光影与数字,变得清晰可触。

今年西洽会,中国石油以“75年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用千余件展品、数十组数据、上百个案例,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能源传奇,浓缩成了一部“可触摸、可感知”的发展史诗。


01 从“找油难”到“找油准”:勘探开发的“硬核进化”

75年前,中国的石油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仅12万吨,人均用油量不足0.5公斤;勘探技术靠“洋专家”,找油全凭“经验碰”——打井像“大海捞针”,十口井九口是“干井”。

展台上的老影像中,年轻的石油工人曾背着地质锤、拿着放大镜,在戈壁滩上一寸寸找油。“那时候,打井全靠‘碰运气’。”现场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历史资料介绍,“1955年,我们在黑油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原油喷出来时,整个工地都沸腾了——那是中国人自己的油啊!”

75年后,这种“碰运气”的找油方式早已成为历史。在西洽会的“勘探技术展区”,一套名为“地质大脑”的AI平台正在演示:输入地震波数据、地质岩芯样本、历史钻井记录,算法能在3天内圈定地下油藏的“甜点区”(高潜力储层),准确率从过去的30%提升到85%。

“以前找油像‘拆盲盒’,现在像‘看CT’。”工作人员解释道,“以塔里木盆地为例,这里地质结构复杂,被称为‘地质界的‘迷宫’。过去打一口井要花3个月,现在用AI预测+三维地震技术,1个月就能精准定位,单井成本降低了40%。”

这种技术突破,让中国石油的“找油版图”不断扩大。目前,中国石油在国内拥有33个油气田,覆盖从极寒的漠河到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占比超过1/3,在32个国家拥有油气项目。更关键的是,页岩油、致密油等非常规资源的开发技术领跑全球——长庆油田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让鄂尔多斯盆地的“低渗油藏”变成了“高产油田”,单井日产量从2吨提升到20吨。

“75年,我们从‘找油难’变成了‘找油准’,靠的不是运气,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持。”工作人员说。


02 从“卖原油”到“卖产品”: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

在西洽会的“炼化与新材料展区”,一瓶透明的塑料颗粒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是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茂金属聚乙烯,强度是普通塑料的2倍,却更环保。“以前我们只能卖原油,现在‘原油进来,材料出去’,附加值翻了10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这种变化,源于中国石油从“油气生产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的转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的主业是“采油卖油”,炼化能力薄弱,90%的成品油依赖进口;90年代,随着大庆石化、独山子石化等炼化基地建成,中国石油开始“自己炼油”;进入21世纪,“全产业链协同”成为关键词——上游的油气资源为下游提供原料,下游的化工产品反哺上游技术研发,形成“1+1>2”的效应。

“现在,我们的炼厂不仅能生产汽油、柴油,还能做口罩熔喷布、可降解塑料、锂电池隔膜。”工作人员举例,“去年,我们用新疆油田的轻烃生产出高纯度氢气,供应给京津冀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一年减碳10万吨。”

这种转型,让中国石油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2022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国内成品油价格受国际影响大幅涨跌,但中国石油通过“炼化+销售”的一体化运营,利润反而增长了15%。“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全产业链发力’,油价涨了能多卖油,油价跌了能多卖化工产品。”工作人员说。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正在向“高端化”进军。在西洽会的展台上,一套“绿氢+绿电”的新能源装置正在运行——利用风电、光伏发的电,电解水制绿氢,再与炼厂的尾气反应生成绿色甲醇。“这种甲醇可以作为化工原料,也可以直接作为燃料,碳排放比传统甲醇低80%。”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的目标是2030年建成百万吨级绿氢产能,让‘油气田’变成‘绿能田’。”


03 从“高消耗”到“低碳化”: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在西洽会的“绿色低碳展区”,一块电子屏实时显示着中国石油的碳排放数据:2020年碳排放总量1.8亿吨,2023年降至1.5亿吨,预计2030年降至1亿吨以下。

“石油工业曾是‘高碳’的代名词,但现在我们要‘变碳为宝’。”工作人员介绍,“75年的发展,我们不仅学会了‘找油’,更学会了‘用碳’。”

这种转变,体现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在新疆油田,抽油机的电机换成了“永磁同步电机”,能耗降低20%;在长庆油田,采油废水经过处理后回注地下,实现了“零排放”;在玉门油田,废弃的油井被改造成地热井,为周边村庄供暖,每年减少燃煤消耗5万吨。

更让人惊喜的是“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落地。在西洽会的模型前,工作人员演示了“油藏+碳库”的协同开发:将电厂、钢厂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油藏,既能提高原油采收率(每注入1吨二氧化碳,多采10吨原油),又能长期封存二氧化碳。“我们在吉林油田建成了国内最大的CCUS示范项目,年封存二氧化碳50万吨,相当于种了2700万棵冷杉。”

这种“低碳化”转型,不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让石油用得更久”。中国石油的规划显示:到2035年,国内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占比提升至20%,新能源业务占比达到15%。“我们要做的不是‘告别石油’,而是‘让石油在绿色能源体系中继续发光’。”工作人员说。

站在西洽会的展馆里,望着屏幕上滚动的“75年成就清单”——从12万吨到2亿吨的原油产量,从“洋设备”到“中国标准”的技术突破,从“卖原油”到“卖绿能”的产业升级——突然明白:中国石油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数字的游戏”,而是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用汗水和智慧写就的“能源答卷”。

正如展台旁的工作人员所说:“75年前,我们用‘铁人精神’找油;75年后,我们要用‘创新精神’用油。石油会老,但中国石油的‘高质量发展’永远年轻。”

西洽会的灯光渐次熄灭,但中国石油的75年故事,才刚刚翻到新的一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