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几分能说清楚?爱有几分是糊里又糊涂……”
当这首歌的旋律一响起,我也知道,我怎么也不能给爱一个明确的定义。当“我是因为爱你”,或者“都是因为太爱你了,才……”这样的话语,频繁地出现在你我周边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以爱的名义。
1
“不爱我,爷爷不爱我,奶奶不爱我……”欢欢爬在桌子上,用手捂着双眼,喃喃自语着。这是一个三岁小孩子,最初对“爱”的感受。缘于爷爷奶奶去城里看叔叔的时候,带上了姐姐。
去城里,意味着姐姐可以去游乐园,去滑滑梯;可以去商场,去买可口的零食。
爷爷奶奶给予姐姐的,就是“爱”。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最具体的“爱”,就是我想要的东西,能够获得满足,至少是得到关爱与重视。
2
“宝宝,不要玩泥巴了,太脏了。”妈妈强行把泥巴从军晖手里拿走,不顾军晖正用泥巴塑造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超人。
超人的头、身子已经各就各位。军晖正用一只牙签,给泥人的脸上画五官,大功即将告成。当妈妈把他拉起来的时候,他极不情愿地垂着屁股,脚步不肯向前一步。接下来,减值准备躺在地上撒泼打滚了。
“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干干净净的,才讨人喜欢嘛。”
“可是,我想玩泥巴。”
“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还不是为你好!”
对呀,我爱你,我在为你着想,你得 听我的——这就是以爱的名义,实现对被爱者的控制。
3
“莹莹,该分科了,选理科吧,就业面广。”
“我想学文科。”
“爸爸妈妈都是为你考虑,还是学理科吧!”
“……”
莹莹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妈妈,我还是学文科吧,我觉得,以我现在理科的学习成绩,进不到重点班,而文科呢,应该还是能继续在重点班待着。”
“好吧!你决定了,妈妈尊重你。既然是自己做好了选择,就不要后悔哟。”
“嗯,那你得给我爸爸好好说说。”
“好的。”
莹莹终于按着自己的理想,上了文科班。临近高考,心里也是压力重重。
“妈妈,我如果今年只能考上二本,我也不想补习。”
“不补就不补吧,考上什么就是什么,你只要是发挥好了就行!”
“那,我爸爸那里怎么办,他那么爱面子。”
“莹莹,不用操心了,妈妈会给爸爸做思想工作的。”
高考成绩出来了,考得不错,成绩足够上重点大学。
“莹莹,大学志愿你准备填写哪里?”
“妈妈,我不想在西安上。咱家周边的大学这么多,甚至比我上高中还离家更近,没有上大学的感觉。”
“行啊!你想学什么,将来想要干什么,自己有个规划。妈妈支持你!”
到了大学,当新生们逐渐地熟悉,在一起讨论自己在高三的黑暗经历,几乎是在集体讨伐家长。莹莹才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是不一样的。
“妈妈,谢谢你!么么哒。”莹莹在电话里对妈妈说。其实,平常母女俩的对话,像极了妈妈与朋友,与同事的对话。妈妈很少说:“宝贝,妈妈爱你!”莹莹也很少说过爱妈妈的话,甚至于很少在妈妈跟前撒娇或者胡搅蛮缠。
“怎么啦,跟妈妈也肉麻啦?”妈妈在电话一头笑着问。
“妈妈,我觉得,与其他同学相比,得到了您最大的尊重。体会到您对我的爱,才是伟大的爱。”
“莹莹,你的人生,妈妈不能替你走,但是只要你想好了的,妈妈会尽最大的力量支持你!”
“嗯,妈妈,我会对自己负责,也不会辜负您和爸爸的期望。”
“妈妈相信你!”
平日里不说的话,隔着电话,倒无拘无束地交谈起来。
“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保持着糊涂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