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文本深处的管道
——学习《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一文有感
今天学习了韩雪屏教授写的《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一》一文,我知道了阅读对话与教学对话的区别,我更认识到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创作者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走进文本深处的解读管道,是我们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管道,走入文学文本的深处。
文章中提供给我们文学作品解读的多种渠道、多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作家的创作空白,并以此为切入口,走进文学作品的深处。根据文学作品中的“预设”,去把握作者在创作时的心理、意义、情感、价值观的规定性,使我们对作品的解读有了基础,有了边界,有了“预设”的准则,从而能更深入地进入到作品的内部,准确的理解作家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复调”的“角色”变化,来最大限度地解读文本的多义性,拓展文本解读的空间,理解作者利用“角色”的变换所要真正表达的意思的丰富性和内涵的深刻性。
二、借助管道,形成自我理解的重构。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文本中的一些“省略”的部分。这些“省略”的部分,隐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我们走进作者,解读文本的又一个非常好的管道。这些创作空白,给我们读者的理解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的空间和可以自由发挥、合理解释的余地。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内在意象之外的“象外之象”,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这就是“隐蔽”。这条管道,也同样像“省略”一样,结合前面的“预设”和“角色”,我们完全可以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个性化的解读,使自己的理解是对原来文本的拓展,形成自圆其说的一个理解体系,构成了基于文本的理解的重构。
三、借助管道,实现文本理解的创造。
文学作品的理解,还有有些是故意的“中断”、文本中看是多余的“冗余”和隐含在文本意象后面的“隐喻”,或者是特殊“陌生化”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家创作的空白处,都给我们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提供了创造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小说的背景和前面的“预设”,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对这些“隐喻”和“中断”的部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作出“合理化”的解释,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的理解。
总之,文本解读有了很好的角度,那就是作家创作的空白处,它是我们读者阅读和深入理解文本大有作为的地方。但是文本解读也有它的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文本中作者“预设”和虽然“隐蔽”但是在文本中已经表达出来的信息。但这不妨碍我们借助以上的管道,走进文本深处,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构成自己对文本理解的创造性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