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解:
从前面章可知,子桑、子舆是庄子笔下的成道者。(是吗?)本章展现了成道者面对贫穷的所思所想。子桑穷困,他最初的想法与常人无异,即思考“谁造成了他的贫困”。是父母吗?这是最直接能想到的。是人吗?此处的“人”可指代社会、世俗。这也是一般人的想法。放在常人,可能想到这里就止步了。子桑又自问,是天、地吗?他否决了,天地无所私,又怎么单单穷困他自己呢?由于能想到天地,自然就想到了“命”,所以子桑最后给自己的安慰是“命也夫”。
整个下来,本文让人有明显的精神胜利法的感觉。子桑是否成道值得怀疑。若成道,何以耽于“求其为之”呢?请关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