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梦想的人总是克制不住自己对于少年名就,意气风发的期许。
如果一个十六岁的学生拥有他四十岁才具备的阅历与思维,他的人生会不会过得辉煌传奇些?
这是一个沸人热血的猜想。怀抱梦想的人总是克制不住自己对于少年名就,意气风发的期许,或是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渴望。也总是期望自己做出决策的时候犹如神助, 在错综复杂的路口中抉择出最优解,长驱直入。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悖论。
一则,即使被迫地接纳厚重的阅历与思维,但当心智没有达到足以匹配的成熟度,是无法真正理解个中道理的。像是众口传颂“已识天地大,犹怜草木青”,但真正领略其中悲悯与淡然之人却少之又少。
二则,除却心智上的要求,一切闯荡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话句话来说,十六岁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根本不足以支撑四十岁的思维价值。
但我们还是要来聊聊那些年后来顿悟的事儿,人虽总有摸索磕绊,但跌得不那么惨也好啊。
太用力的人跑不远
努力不应该是某种需要被时常知觉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晰得感知到人与人之间高下立见的效率差别。总有那么一些人整日埋首书案,工作起来一丝不苟,也不插科打诨,效率是你的两三倍。但当你询问起来,他又很自然地回你:不累。这种人是很令人惊异的存在,旁人看起来努力地不要命,他自己却风淡云清地照旧。
这是因为当他拥有一定的执行力与自控力时,高效和责任感已成为他的行为惯性,做起来得心应手,没什么努力和累的感知。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每个人对努力这件事的感知程度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所认知,一意逼迫自己向他人靠拢,反而用力过猛。身体上受不住不说,后期的自责埋怨甚至自我厌弃都将成为恶性循环的推动者。
因此,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太过用力,提升承受的阈值应该是一个缓增并需要逐步适应适应的过程,一急便失去了韧性。
明确需求比执行力更重要
这里的需求不是你的需求而是别人的需求。
有句话这样讲“我们要尽可能增加自身价值,以期被人利用”。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实际上大部分都是交易的过程,我用一定的酬劳和利润换取你带给我的效益,这是一种平衡且双赢的状态。但当我付出酬劳满足的却不是我的需求,这个天平就会动摇。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觉付出很多心力,却依旧吃力不讨好,就是因为行为比思维冲动,用力没打到点上。因此很多时候,面对社会上其他人的需求,一部分人就成为了好心的努力的勤奋的却无用的人。
所以永远不要做费尽心思却只感动得了自己的事,苦劳是苦劳,但要知道,苦劳永远无法代替功劳。抓不住需求的苦劳,感动了自己,却也只会痛苦自己。
“你知道我有多努力吗?”真是一句苍白且无力的话。
知行合一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
王阳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便是体会到了社会舆论所展示的认知高度与现实实践所体现的高度存在着不小的偏差,所谓眼高手低不外如是。古时,世人口传相授之乎者也,却多碌碌无为苟且于世,精神与行为脱节,这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理论的虚无性。
而如今,自称熟稔地习得成功学,厚黑学的人不在少数,满脑子大道理口吐哲言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正言行相称的人少之又少。
前人教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道的体现不出来,等于不知道。
因此不要急着去搜罗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秘诀技巧。因为当你坐家知晓天下事却无法脚迈一步时,才是你最懊恼无奈的时候。倒不如且说且做,且行且尝试。
努力就是一种天赋
有句话说“你努力的程度还没有到可以拼天赋的地步”,但事实上,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分离天赋和努力,把看得到的天赋说成是努力,把看不到的天赋标榜为天赋。因此,我们便有了理由去调侃死学傻学的人,有了缘由去崇拜效率高执行力强的天才。我们把看不到的努力捧得高高的,认为是老天的馈赠,把看得到的努力踩得低低的,认为是庸人的挣扎。
我们不愿意承认努力就是一种天赋,因为我们害怕若是连努力都要靠上天给予,那便再没有光耀的机会。但事实是不能被否定的,可能你喝再多的鸡汤,也做不到狠下心来头悬梁锥刺股,而有一些人,一篇文章不看,自己就是汤锅里的老母鸡。
所以,不要在不擅长的地方逼迫自己,或许对于此,你本身就没有那天赋去努力。
世间条条大道没有一条叫做“弯路”
我们总能听到有人这么说“年轻时走了些弯路,白白吃了不少亏。”
但这样的盖棺定论未免太过片面了些,只看到曾经错过的那些机遇与利益,却忽视了坎坷与挫折磨练出的阅历和累积。在所谓的弯路上,获得的切身经历,提高的挫折的承受耐力,增长的人情世故的圆滑与韧性,心态的调整和价值观的刷新,都是顺风顺水的人生永远无法感触的。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你要知道,无论是过去的幸事还是挫折,少经历任何一件都不会造就今日的你。因此世间没有弯路,你曾走过的每一步都在打磨现在的你,不要让往事的悔恨纠结阻挡在前行的道路上,路在脚下,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自己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