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历史上也先后涌出李斯、钟繇、张芝、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大家,但是他们的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只能通过后人的临摹和不同时期的碑刻,去领会一下个人的风采。在此时期,有一部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法书真迹,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他就是——晋代陆机所创作的《平复帖》。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平复帖》上承汉简,下启今草,属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产物,填补了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历史空白,起到了改变章草的取势而向今草迈进的历史价值,被启功先生誉为“墨皇”,堪称“镇国之宝”。
《平复帖》有宋徽宗赵佶用泥金笔书“晋陆机平复帖”书签,下钤宋徽宗双龙小玺,另有“政和”、“宣和”小玺,拖尾骑缝处还有“政”“和”连珠印,为宣和内府收藏时所钤。先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御府,明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张丑,清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后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书法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重大。
当然,《平复帖》能完好的保存至今,是离不开装裱这个工序的,无论宋徽宗时期的“宣和装”,还是后面不同时期的修复,都能看到装裱匠人对这个作品最完善的保护。我们至今还可以欣赏到1700多年前的《平复帖》,除了要感谢它的作者陆机先生,还要感谢不同时期的装裱师傅,自古“三分画七分裱”,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