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星期六,下午最后一节课,是例行班会时间。班主任戴萍梅老师走进教室,对大家说:
“同学们,明天是5月29日,农历五月初五,传统的五月节。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有关五月节的珍闻趣事。我们国家很大,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一样,五月节的历史又很绵长,内涵也十分丰富,因此,五月节的称呼有很多,像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夏节、艾节、蒲节、重五等等。大家知道各地过五月节都有什么风俗吗?”
“起早采艾蒿!”“吃鸡蛋!”“吃粽子!”“赛龙舟!”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戴老师随后解释:
“五月节,是一个寒暑交替之际驱除瘟疫的节日。首先,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端午三友’,即:艾叶、菖蒲、蒜头。古时候人们就有了采艾的习俗,采艾要起大早,在公鸡还未打鸣、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就去采,采回来挂在门上。
其次,五月节清晨人们睡醒觉起来以后,大人要给孩子手腕、脚腕、脖子系上红、黄、蓝、白、黑丝线合并而成的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孩子开口说话。五色线不能任意折断或丢掉,要在下大雨或洗澡时抛进河里。同时,给小孩挂上袋囊,袋囊里装着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怡人的香料等物。
再有,五月节人们要吃粽子。谚语说: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民谣讲: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也有的地方人们饮雄黄酒,信奉古语说的‘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还有,沐浴兰汤。古时候有人把五月节称为沐兰节。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儿,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以用来熬水洗浴。因为兰汤不易得,后来一般是用蒲、艾等香草煮水洗澡,也有用中草药来煮水洗浴的。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五月节的龙舟竞渡,大家都知道。在竞渡之前,人们要举行请龙、祭神活动,点香烛,供上鸡、米、肉、供果、粽子等。
除了这些,还有挂吉祥葫芦、斗草之戏、射柳、打马球、立蛋等等好多的风俗。”
这时,钮大柱问道:
“老师,为啥会有这些风俗呢?”
戴老师告诉大家:
“任何一个风俗的产生,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有它的目的性,有它的合理性。它给人们带来某种精神寄托,表达人们某种美好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赐福于人,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当然,由于受历史的局限,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迷信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正面作用。
民间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人们认为,端午之后,蛇、蝎子、蟾蜍、壁虎、蜈蚣五毒开始出没,需要驱除害虫,躲避瘟疫,所以端午就产生了相应的习俗。
像悬挂‘端午三友’,就是要利用艾与菖蒲中的芳香油,还有大蒜,来杀菌驱瘟。人们在理念上,还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之所以给孩子系五色丝线,是因为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人们认为五月节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戴完以后把五色线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可以保安康。
饮雄黄酒是为了解毒防病。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作用,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皮肤病。小孩子不能喝酒,大人就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心、脚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以消毒防病,避免虫豸叮咬。
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和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竞渡前和竞渡中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去邪祟、攘灾异,求得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事事如意,也为保佑划船平安,就是图个吉利。
所以,各种风俗的存在,在人们心目中都有相应的功利性,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使人们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
戴老师说到这儿,问同学们:
“大家知不知道五月节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从纪念屈原的时候开始的。”
老师进一步问:
“谁还能说出别的来历吗?”
同学们互相看看,没有人举手。过了片刻,华天阳举手说:
“我家有个邻居叫赵广涛,在县一中上学。他昨天跟我说,历史老师给他们讲了赵佶的故事。赵佶就是宋朝皇帝宋徽宗,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他书法特别好,创造了‘瘦金体’,他擅长画花鸟,自成一派,称为‘院体'。但是,他却不会当皇帝,在抵抗金的入侵时,兵败国亡,被金人俘获,受折磨而死,死的时候才54岁。后人评论他: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史官感慨地说:
‘如果当初不立赵佶当皇帝,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
历史老师还说,赵佶的‘佶'字,是‘健壮'的意思,他的父皇宋神宗给他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强壮,国家也能够兴盛。但是,他自己却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国家也被弄得疲弱不堪,最后竟然国破人亡。古人迷信,说五月节出生的人不吉利,赵佶就是五月节那天出生的,所以他会得到这样的恶果。我想,五月节的来历,是不是也和不吉利的说法有关系?”
听了华天阳的话,郑云翔举起了手,老师让郑云翔来回答。郑云翔站起来说:
“我也从一本书上看到过,古代人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为了消灾免祸,才形成了一些习俗,久而久之就有了五月节。”
戴老师肯定地说:
“在五月节众多来历的说法中,‘恶日'之说还真是其中的一种。古时候,特别是先秦以后,人们都认为这个日子是不吉之日。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是在五月初五出生的,出生前他父亲不让他母亲生下他;华天阳刚才讲的宋徽宗赵佶,也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因为出生日期犯忌,从出生开始他就被寄养在宫外。由于要抵消‘恶日'的邪气,每逢这个日子,人们就遍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饮雄黄酒以避疫。而且人们还忌讳‘端五'中的数字‘五',把数字‘五'改为中午的‘午',称之为‘端午'。
五月节的来历,最主要的是‘浴兰节'之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就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句子,《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古人盛行五月初五采摘兰草以兰草汤沐浴、除毒的风俗,久而久之,五月初五就演变成了暑热到来之际驱除瘟疫的一个节日。
再一个来历,就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一些贵族的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后,他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便抱石投汨罗江悲愤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起船,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它们伤害屈大夫。后来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线,产生了棕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成了五月节。由此,端午节也称诗人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五月节是因纪念春秋时期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而产生的节日等很多说法。”
说到这里,戴老师结束了这个话题,继续说道:
“同学们!关于五月节的珍闻趣事就说到这里,下面我讲一讲有关春游的要求。学校决定,五月节以后从5月30日开始,全校分三批进行春游,五、六年级安排在6月1日,春游的地点是日浴湖。春游的主要活动有:看日出、游览龙虎岛、游湖、以班级为单位的文艺演出等、看日落。经过与班委会研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中,我们班安排表演节目、讲故事、赛诗会、猜谜语、找宝。表演节目时,每个小组表演一个集体节目,讲故事和赛诗会大家参与,每位同学讲一个故事或者背诵一首诗,所背诵的诗,内容要与当时的场景有联系。猜谜语和找宝也是全体参与,猜中者或找到宝的人得奖。各小组长要抓紧时间组织本组同学排练节目,5月30日把节目名单报给杭璐瑶,每个人也要提前准备好故事或者诗。由于春游的时候安排看日出,所以出发的时间要早一些,学校安排6月1日早4点出发,希望同学们不要迟到,头一天晚上要早点休息,提前告诉爸爸妈妈当天早晨按时叫醒你们。中午饭自己带,让家长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同学们在春游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不擅自行动,注意安全,保证春游顺利愉快地进行。好的,春游要求就说这些,遇到什么具体问题,再随时商量解决。看看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事,如果没有,今天的班会就开到这里。”
班会后,同学们一个个都很高兴,开始分头忙碌起来,认真地做着春游前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