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自有归期 万事终将如意

初心

      时间过得很快,不经意间已经上课15天了。几乎每天都忙于听课、做作业以及整理笔记的我还没有及时的反思过自己。我适应的怎么样,新的身份有什么体会……我想说的是,只要不停下来就是最好的反思。

        新的学习,接触到了一个最有魅力的学术词汇——文献,一切记录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刚开始上课的我很是茫然,课程《教育研究方法》进行的很快,内容也很陌生。一节课下来,脑袋里七上八下,老师的作业已经安排了,第一次作业、第二次作业……第八次作业。哈哈,还远不止完成作业那么简单,第二天还要进行课堂小组汇报,是谁这么用心,知道我们或许存在独立学习的困难,引导我们课后小组讨论,制定方案,组织汇报。作业的难度与质量要求匹配了一定的高度,正如教授课上的叮咛,大家要学会突破自己,只有熬夜才能完成一份有质量的作业……真的是这样,因为作业的完成需要查阅很多的相关文献,而且要能学会运用文献,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真的很难上手,学习态度绝对端正,但学习能力实在有限,想突破几乎是没可能。

        就是这样,从第一天上课起,一直到《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考试结束,我始终穿梭于熬夜、早起、焦虑当中,也一直做着一件很修炼气质的事情,那就是读文献,读啊读,读啊读。在最后一节课上,我作为本学院最后一位成员,做了主题为“课程《教育研究方法》学习心得——教师要做教育的终身研究者”的分享报告,谈了收获与反思,同时收获了教授深刻而精彩的课堂总结。

      那段艰难的学习生活,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那时的我每天忙于学习,一边抱怨一边兴奋,一边焦虑一边自愈,紧张而充实,忙碌而满足。似乎就在这个时刻,我终于找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为之旋转的目标,那个契合灵魂深处遥遥追寻学术梦想的支点。此刻的我,透彻而清醒,我好像瞬间明白了,我是谁?我在哪儿?我来这里要做些什么?我将要走向哪里?

      我才不会计较晚不晚,我也不是为了再次证明自己,我只想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还能走多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终有一天会老去,容颜也终将逝去,但我想为自己留下一抹独特的书卷气。

      铺垫真的很多了,该讲讲这位让人万分钦佩的胡教授了,我怕我再不早点动笔的话,他的样子会在脑海中慢慢模糊,再也记不起来了,因为我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再见面。

《教育研究方法》胡教授

      7月4日下午,带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首堂课《教育研究方法》授课老师的到来,脑海里想象着老师们可能的类型。他来了,穿着一件藏青色体恤,身高中等,带着眼镜,面部折射出一种独有的威严与清冷,四川口音 ,略微有点咽炎……胡教授调试好课件以后开始跟我们做自我介绍,聊了聊我们的问题,一开始先强调,我们是来这做研究的,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给予我们一定的鼓励与期许。接下来三个半小时的课程,胡教授全程无休息,站着一口气将近讲了三个小时,都没有看出来他的疲倦,只是时不时的需要拿下他的眼镜,拿下来,戴上去,拿下来,再戴上去,真的很可爱,再加上胡教授偶尔幽默的小形容,真的让人印象很深刻。更想说的是,在整堂课中,胡教授流利且抑扬顿挫的学术语言,深厚的学识功底,让讲台上的他熠熠生辉,此刻,学术知识的魅力具象化了。好奇的我开始用手机搜索胡教授的相关信息,胡教授是68年的,现在已经57岁了,作为一名教师,他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他身上展现出的那种学者素养与人格魅力真的让人万分钦佩……

      这还没完,本以为是提前下课了,并没有。胡教授每节课后都会留一个小组进行课后讨论,之前还会因为没有被抽到自己小组组暗自庆幸,因为真的怕被胡教授提问。直到第五天,挨到我们小组了,紧张的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其实,胡教授就是为了缩小单位更好的了解我们每位学生,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再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与此同时,胡教授会认真地将每一位同学的发言记录下来,并进行点评互动,给予了我们最大的尊重与指导。

        有一次课间休息,我和小伙伴站在教室门口休息,胡教授正要进教室,我朝着胡教授点头问好,一向严肃的胡教授也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那一刻的胡教授好温暖,好接地气。渐渐的,我们不知不觉的迷上了胡教授的课堂,每次一定要早去坐到最前面听课,课堂内容很抽象,进度也很快,胡教授除了给我们发发相关文献,从不发课件,专治不认真听课的我们,别说,还真的挺奏效。每节课,我都是拿手机拍课件拍到手软,只要一走神,就有一张两张会跳过,自责半天。

      胡教授叮嘱我们每天尝试写200字的学术文字,是真的难。写写课堂反思还可以,真正的学术文字真的是无法下笔,因为脑子里东西太少。那我就尝试每天精读一篇文献,读三到四遍,做做笔记,把它当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任务。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感觉能想到的也只是新课标,新教材中倡导的热点核心问题,而且只是听过而已,从未认真的查阅过相关研究,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补补课,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去真正的研究一些可行性课题,增强自身的专业自信,并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最后一次汇报,胡教授让我们谈一谈学习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的收获,拿到这个主题后,我实在想不起专业知识方面我到底收获了多少,太多了,太难了,我知道那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学会的,但我至少领悟了一些学习方法,非常难得。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来到这里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今后学习的初心、目标与动力。就像胡教授反复强调的:研究生的任务是做“研究”,不能单以“老师”的视角偏重教学应用,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应以“教育者”转向“研究者”……但我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都是需要兴趣与动力支撑的,有了为之努力的目标与动力,我们才能走的更快更远。而胡教授,他的出现就像是点亮了我内心深处一直追寻的梦想之光,能唤醒灵魂深处的自己,让我更加有力量前行,能坚定的对自己说“热爱的,努力的,永远相信自己!”

收获汇报

        最后,是对胡教授的评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素养,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短暂的、珍贵的学习过程中,胡教授用他丰厚的学识点亮了我们的学术研究之路,教会我们小组合作,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通过反思与练习修炼我们的学术素养与人格内涵,不断严格要求自己,突破自己,重塑自己。有点小遗憾,不能成为胡教授门下的学生,但他的精神足以支撑着我向未来迈去!正所谓山海自有归期,万事终将如意。我们的一生中,行过的桥,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是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最后一课

摘录


摘录

      相信生活一定不会辜负努力奔跑的人,愿我们都成为自己心仪的样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