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新一期的《奇葩说》,辩论了这么一道题:“父母观念过时还固执己见,我该闭嘴还是battle?”。
辩论嘛,总是要搬出两个极端来,双方互相‘撕扯’之后,选出赢家。但生活不一样啊, 选择跟父母在语言上冷暴力,还是没事就吵一架,稍微想一想,其实都不怎么好。
壹
长大了,我们有了事业,有了家庭,有了诗和远方,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却没有了,好在有电话和微信将我们和父母连在一起,但是看看聊天记录,其实也不多,短短几句,“吃了吗?最近还好吗?工作忙吗?”逢年过节能回家看看爸妈,匆匆几天,又忙于工作了。
其实也不用想的这么悲观,不是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吗?回家看看就好,待时间长了,你爸妈也烦你,正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期末刚考完试的那天晚上,我和几个哥们出去撸串,庆祝度过了一劫以及补上2020年的跨年,接下来就要放寒假了,也就意味着快过年了,我就问他们“你们过年都怎么过呀?”
这一问挺有趣的,因为我们的家乡天南海北,过年的习俗就不一样,先不说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就仅仅北方有些地方习俗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各家都有各家的家训,过年更是一家一个样儿。
我家过年在大连过,这边没什么亲戚,过年这段时间跟平常也差不多,很多人都说如今过年没有了年味儿,我觉得年味儿说的就是一人气儿,吵吵闹闹便是年,也不再父母们都催婚,等着抱孙子。
诶?我扯远了,赶忙转回来,我在聊和哥们撸串庆祝的事。油腻的烤肉盘中见少,当然酒也喝过些许,一哥们(以下简称老A吧)说年前要在沈阳做兼职,晚些回家。
老A是一个很优秀的人,200多斤的体重生生的减下来40斤,步入大三,整个人都变了,以前是峡谷的王者,如今是图书馆的‘蛀书虫’,人也聪明,学东西快。
听他说年前要在沈阳做兼职,我就说你做兼职不如回家多陪陪父母,他说以前假期都一直在家呆着,呆久了,爸妈看见他就烦,让他出去找一份兼职做,再一个,他没做过兼职,想尝试一下。
听罢,我便不说什么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变好,做做兼职,感受感受,不失为一件好事。
我说的做兼职不如回家多陪陪父母,没特别的意味,就是单纯想这么做,我喜欢一位老师的签名,写的是:
收拾的是行囊,走不出的是目光。从此父母只剩背影,故乡只剩冬夏。
贰
前天傍晚,我出门跑步的时候,当兵的好哥们给我来电话,聊天,他去年8月份跟我说要当兵,说在学校学不到什么,我说你可想好了,这一去就是两年,他说总比在学校强,看看能不能考个军校,不行,就回来选个好专业。
他们过年不放假,跟我说他胖了,我说部队伙食好啊?他说国家好了,我们军队就好了呗。我说你具体在哪啊,我去看看你啊,那能跟你说吗?都是机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得去看看。
以前和我哥去KTV,他总点一首《军中绿花》,听的我耳朵都起茧了,并且开场词都是类似‘以前想当兵,但是没当成’之类的话。现在有一个好哥们在军队,拿钵愣盖儿想,他能不想家吗?能像歌词里写的吗?“亲爱的战友你不要想家 不要想妈妈”。
长大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变的‘微妙’了,还是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常看看就好,看多了谁不闹心,虽然你好看,那也不行呀,跟爸妈瞪眼,你也看不着对象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