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七七雀
我们都艳羡着别人的成功,可是殊不知别人的成功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更重要的是成功人士们已经掌握了自我成长的方法,如何进行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学习管理、知识管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做到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专注于效率提升和自我成长。就让这本书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知乎大神采铜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自我提升的方法:使用非常小的力量,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精进。
有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通过这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思维方式,从而在自我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实现精进!
【-01- 时间】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间是坐标,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时间”这个维度。而时间又是宝贵的,你花费在某件事上的时间,都会影响着人生的收获。你虚度光阴,你将一事无成;你花时间学习,必然在学习上能有所长进。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时间视角”的概念,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视角对待时间的态度划分出五种人: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宿命论视角和未来视角。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在不同的场合和应用场景中最好能使用特定的时间视角。比如: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更合适,工作更强调计划性、目标和效率;而在家庭生活中,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未来视角更重要的是应用于未来的规划,心理学家把他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五年即可设立一个“远期未来”规划。“五年设想”是一个很实用的技巧,能让我们用未来视角的方式构筑远期的目标,并具象化地思考目标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时间的把握,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理论——“合理利用时间”,那么什么是“合理”呢?所谓的“合理”,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而评判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则可以从做这件事所获得的收益和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收益可以是物质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影响是做这一件事后带来的在长久发展上的影响。
用合理的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平衡的观点明确工作和生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和目标,树立不同阶段、不同场景下的时间观。
【-02- 选择】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人生中将会面临诸多选择,那么该如何做选择,才能更利于自我的成长?
第一,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第二,建立更高的选择标准。
第三,寻求内心的真实渴望。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他所说的“最高目标”,并不是可被度量的数量化目标,而是整个人生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个人的价值尺度和内在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内心真实的渴望。
如果选择太多该怎么办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就是“精细化思考”,也就是对各个选择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得出结果。
如果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愿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03-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做一件事情,如果顾虑很多,迟迟不敢下手,最终也只会错失良机。如果对于相对复杂的事情,需要从长计议,即便表面上还没有行动,也要尽早地预作准备。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做好准备,很多人缺乏自觉性,一直在做准备,而不是从现在开始就做事。有一个观念是“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这一观念在人生旅途中无疑是致命问题。总是想着要完全做好准备,而准备是永远做不完的,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有学不完的知识,而在实践中学习才是进步最快的,也是最容易获得成就感激励自我的。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在研究企业战略时提出过“匠构战略”的观点,他认为企业预先制定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是不现实的,企业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就像一个制陶工匠,在陶器制作过程中,需要一直敏锐地观察陶坯的变化,然后适时调整策略和构思,明茨伯格认为,这才是企业战略的正确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有一个互联网行业的理论-“最小化可行产品”,把自我发展看做一个“产品”的话,人该如何打造好自己这款“产品”呢?对自我“产品”的打造,需要不断地自我修正和打磨,以“版本迭代”为基础,对自己重新审视和更新,在不断地修改实践中,复盘积累,增长智慧。
【-04-学习】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学习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是实质工作上的帮助,也可以是使身心产生愉悦感,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可持续发展必要的。
而学习首先是要学会提问,在问题中探索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其次是要构筑知识体系,建立深层次思考;
第三是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第四是深度解读,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了解原因;
第五是不仅要做归纳,还要会做延展,举一反三。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会接受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的积累和消化,以记忆为目标;最好的学习者是能将信息和知识整合化为自己的技能。拥有知识不是值得骄傲的,拥有一项不可替代的技能才是最终的核心竞争力。
【-05-思维】
“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荼毒着我们的大脑,可以不用思考就有各种观点可以收入脑中,也不需要做整理和归纳,总有人帮你全部整理好。在日复一日的“养成”中,我们渐渐缺失了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干扰了正常的思考和记忆,也丧失了自我的思维。
所以,要学会给大脑“减负”“断舍离”,屏蔽掉一些无用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评论。定期闭关,梳理信息重要程度,将信息以简洁的形式记忆存储。
为了让思维进行更好的发散,获得更多的灵感,要学会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并给予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进一步完善思考的周密程度。
【-06-才能】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我们通常视之为“天才”,并将他们的才能归结为“天赋”,所以智商测验应运而生。人们总是期待能用测验的数字量化地比较才能,诚然,智商高于140的天才确实天赋异禀,但这多归因于遗传等先天因素,是我们不可能掌控的,而这样的“天才”在人群中的占比只有0.4%!
只有智商为依据才能判断一个人的才能水平吗?当然不。如果完全相信智商理论和测试分数,反倒会限制自我的潜能,为自己设限。更多的普通人选择用更为靠谱的方式-努力,弥补自己先天才能的不足。
通过对自己优势和擅长的分析,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优势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它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
有的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我就能变得更好。”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看待事物的观点更加积极,也更值得采纳。而与之相对的是“僵固型心智”,这类人思想固化,封闭绝对,反倒扼制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客观的天赋差异,我们最擅长的是拿自己的弱点与其他人的优点相比较,进而越来越没有自信,相信宿命论和智商论,然而却忽略了自我优势的发现。把眼光放在比较上,倒不如放在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才能上。
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要求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木桶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如今“螺丝钉”式的职场了。
【-07-成功】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创造成功,而不是复制成功。”
“学霸”和“学渣”都不是好的选择,标准化教育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极度缺乏实践精神,重理论轻实践,学校里安排的教学内容赶不上社会的步伐,学术型的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很多学生都按照家长、老师的规划完成学业和择业,并未思考过自己的人生,从而也丧失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机会。
最小的试错成本机会是在大学期间,认识自我优势,评估智力资产,进行职业规划,发展自我才能。大学校园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可以去试错和经历,一旦发现专业不适合自己,还有机会去寻找其他感兴趣的行业。而迈入工作岗位,意味着要肩负更多责任,试错的空间被压缩得很小,试错的成本就会变得很大。
学校里学习的理论知识,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很少需要批判,学生们相应地缺乏批判性思维,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多未知和不确定,求解现实问题的能力才是成功的保障。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更加深刻和系统,也反过来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试着去践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将会打磨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经验,这些也将融入自己的心智,成为人生成长的一部分。而这些能力,将会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也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