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家人在云南度假,本来一家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结果前一天因为拍照辩了两句嘴,妹妹一个人跑失踪了。到了下午的时候,拉黑了我们的电话,打不进去。父母很着急,又没有什么办法, 只好最后报警,感谢云南大理的警察,找到了妹妹。但是还是不愿意见我们。警察确保她的安全后, 劝我们睡一晚上,美美的情绪就稳定了,再去宾馆找她。果然,第二天早上我们就一起乘机回家了。
关于这次争执,我当天思考了很多。第一,自己给妹妹拍照的时候,不能争执,说什么怎么拍,就问她你觉得怎样比较好?我们按照你的意思了。第二,自己的语气,要控制。尽量控制在就我和她能听见的距离内。第三,要是谁生气走了,就叫一个人跟着,这样就第一时间知道对方的安全。
第二天早上,很幸运,刚好看了一篇,针对争执的公众号文章,更深入的讲了争执这个事。
争执,是本能。是所有人都会的,我会你会ta也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不可能让每个人的想法都和我们一样,让每个人都喜欢我们的想法,毕竟我们不是人民币。
到这里,首先说说反本能的最早的提出者的中国人——郭任远。郭任远先生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心理学的拓荒者,1921年还是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利亚大学读大四的时候发表了震惊了美国心理学界的论文。而有本书叫《反本能》作者是知乎心理学大v卫蓝,因反本能成名。
书中就提到了争执这个本能。作者争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自尊的保护需求
2.宣泄的需求
3.认知域交集较小
自尊的保护需求,就很简单了,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形象的需求,我不比你差。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服务偏差,就是每个人都会美化和抬高自己。争执的本质是一种相对的自我拉升,在争夺话语控制权,这是属于竞争的一种。
宣泄呢要从人的本质是一种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是动物就会保留很多原始的兽性。比如暴力宣泄的需求。形式上分为内侵和外侵。内侵就是自我伤害外侵就是伤害他人。如果人过分压抑自己这种暴力宣泄需求,就有可能造成一次性爆发,而这种一次性爆发就是争执,找茬那么简单了。
认知域交集呢?先解释下这个名词,两个人的认知就像两个圈,相交的地方就是认识相同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认知域交集。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根据自己的过往的经验和学识所构建的,当交集比较小的时候,冲突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生。
那又什么办法可以没有争执吗?坏消息是,这人人性使然,不可能一辈子不发生争执。不过有办法让争执减少。
1.增加共同的认知
2.提高自尊水平,懂得自嘲
3.明白争执的目的
第一个怎么操作呢?尽可能再说一个观点前,增加自己的前提,告诉对方自己的背景和基础。说白了你是你要具备说某些话的资格,没有资格说出去的就是笑话,也会让别人反感。同时最好也清楚别人的行为和观点,多问一句:我不太明白你为什么这么说?你觉得理由是?就是三观相同,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执。
自尊和自嘲其实不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其实自嘲是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是一种高情商的行为。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自嘲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权利感,能缓解不愉快的心情。接纳自己的不足,也会慢慢明白什么出自尊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从而减少争执。
明白争执的目的,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
这是我这两天亲身学到的经验,希望对朋友们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