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宋国(现在的河南商丘)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
关于庄子传播最广的就是妻子身亡之后鼓盆而歌、和惠子在濠水之上关于鱼之乐的对话、枕着骷髅睡觉等等。不免对庄子这个人充满好奇,他以什么为生,有哪些朋友,活着什么样的生活?
庄子曾经潦倒一生么?
他是楚庄王的后代,出生的前几代已经由贵族沦为平民过着逃亡异国的生活。他卖过草鞋,做过漆器,但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一生困顿。庄子凭自己的思想与著作,有一些学生和崇拜者追随;他的朋友惠子在魏国任宰相12年;他自己也曾经拒绝去楚国当宰相,由此可以推断,庄子虽然淡泊名利隐居生活,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决不至于潦倒一生。
心灵手巧,深入浅出
作为一个平民,庄子没有田产,他做过漆器作坊的小官吏,心灵手巧。能编织一手精美、细致的草鞋;做的漆器也是工艺一流的;对木工、陶制品、屠宰、洗染业也都样样精通。对于物质方面深层次的认识也影响到他精神层面的理解。
在他笔下,借不同手工业者的经历和言论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哲学结论,比如我们熟悉的那个姓丁的屠夫、与齐桓公辩论的木匠,以及“津人操舟”、“大马捶钩”这些故事都是手工业者在实践中发现的的哲学理论。庄子心灵手巧,擅长讲故事,从故事中总结出深刻的哲学思想。
唯一的谈友
庄子一生一唯一一个能够深入到精神层面的谈友是惠子,魏国宰相。他们的谈话不仅有广度,还有深度。当惠子去世以后,经过惠子的墓前,庄子惋惜地说:“我失去了今生唯一的一个谈友,没有人可以那样和我说话了。”就像知音不在,高山流水无人懂。
庄子喜欢的鱼
庄子的思想中喜欢用鱼来象征人生的三重境界,这三条鱼分别是:自由,自得和自处。
自由:《逍遥游》里的鱼
那条鱼名鲲,可遨游千里;化为鹏,又可以扶摇直上九万里。无疑,在我们眼中它们是自由的。
但庄子又有不同意见了,他们的自由是靠水、靠风,人真正的自由是不依靠外物、不助于功名,摆脱这些束缚才是真正的自由。
自得:濠梁之鱼
庄子与惠子关于鱼是否快乐那段对话,穿越千年,似乎现在还能听见话音回荡在耳边。
“那鱼真是快乐呀。”
“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
“你又不是我,又怎知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说到底,我们是自己的,最知道自己的悲喜冷暖,无需太在乎别人怎么看。
自处:江湖之鱼
庄子的《大宗师》中那两条鱼,在快要干涸的一滩水里,靠彼此突出的沫子维持生命。
庄子说出了令后人惊艳的那个理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在一起彼此负累,不如孑然一身,各自安好。
愿我们都能做到身心自由,怡然自得,与自己愉快相处,与生活和解,做真实、喜乐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