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常有,帝王家兄弟像仇人】
中国历史上为了皇位亲兄弟相残的夺嫡事件,几乎每朝每代都有发生。比较有名的基本都是发生在大一统后的第二、三代之间。史学大师曾把这个时期称为一个朝代的瓶颈期,凡是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基本就能长治久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反之华夏又会进入新一轮军阀混战的分裂时期。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夺嫡事件比如:
❶秦二世胡亥,秦始皇最小的儿子,秦朝第二位皇帝。胡亥伙同赵高、李斯在始皇帝病死沙丘平台后秘不发丧,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诬告他们的罪状,赐他们自杀。
❷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称帝后,将长子杨勇立为太子。杨广因为自己的战功远在哥哥之上,渐渐有了取代杨勇的欲望。为了实现做太子,杨广将自己伪装起来。结交杨素,让杨素说动杨坚废了杨勇,另立杨广为太子,后又因事情败露弑父夺位。
❸再有就是唐太宗导演的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两兄弟全家,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还有清朝九子夺嫡等。
【夺嫡无对错】
夺嫡本身不是人品问题很难说对与错,夺嫡是人性的驱使,帝王龙椅只有一把,凭什么你比我早生出来就是你的?凭什么我征战沙场,打下来的江山由你来领导?中国古代封建制度里嫡长子才有爵位的继承权,始有废长立幼取乱之道的礼教名言;可是礼教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统治阶级眼里工具是有选择使用的,所以总有不愿服从于礼教的统治集团要打破这礼教的束缚,君临天下。
历史上有很多夺嫡之后立下不世之功的帝王,汉景帝废太子刘荣卫临江王,立胶东王刘彻,后成为汉武大帝,开创了汉武盛世;唐太宗主导玄武门之变,开创贞观之治;康熙两废太子,立了雍亲王,延续了康乾盛世。
主动夺嫡的亲王们往往都有一种强烈的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精神(证明给世人看,历史的选择是多么正确),这也是主动夺嫡的君主,如汉武大帝、隋炀帝、唐太宗等往往好大喜功的内驱力之一。这里我们强调了“主动”,包括隋炀帝杨广,也是主动夺嫡,而且确是一位希望成就千古之功的帝王,只是步子迈的太大了,想法太超前了,京杭大运河历时多个朝代都是利国利民。被大家广为诟病的征战高句丽,后来太宗皇帝也去打过高句丽。
与之相对还有很多“被动”夺嫡的,之所以说被动主要是自身能力本不足,但受到权臣、外戚、宦官的利用,成为他们的专权的工具。比如上面说到的秦二世,在赵高、李斯的策划与唆使下完成了夺嫡。这种被动夺嫡往往朝纲已经昏暗,朝政已经荒废,夺嫡又进一步加剧了王朝的败亡。
【李世民的锋芒只能做皇帝】
由于太宗皇帝有玄武门之变这么个事件,使得唐代史书对于李建成记载似乎有些刻意抹黑、对于李世民刻意夸大的嫌疑,这也给史学考究带来了很多不确定。但无论如何从李渊晋阳起兵开始,到再次一统华夏,李世民确是平定了大大小小诸多军阀以及他们的残余势力。李唐开国号称有六大战役,分别是战陇右薛举父子、战刘武周、战王世充和窦建德、战刘黑闼、战杜伏威、战萧铣,前四次李世民指挥,后二次为李孝恭(李氏宗亲)。可以说正是李世民完成了李唐平定北方、中原,同期李孝恭完成了平定江南的三大战略板块。
简单说说说秦王李世民率领的四大战役:
一、对战陇西薛举、薛仁杲的浅水原之战。薛举可以说是唯一让李世民吃过大败仗的军阀,可惜死后儿子不争气,被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采用以逸待劳的战术大败。
二、对战河东刘武周柏壁之战。刘武周当时自北向南威逼关中,打败李元吉,当时对李唐威胁很大。李世民出征,屯兵柏壁,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后大败刘武周,消灭了北向最大威胁。
三、对战王世充、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当时李世民兵围王世充,窦建德率十万大军火速救援,李世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困洛阳王世充,自己则亲率三千轻骑,在夏军疲惫时闪击夏军,夏军大败,这场战役李世民以三千骑兵打败窦建德10万大军,没了援军的王世充只得投降。虎牢关之战的光辉把李世民的威望推到了高峰。
四、平定刘黑闼的洺水之战。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收拾夏兵起兵反唐。依然被李世民的壁垒不战的战术打败,逃往突厥,后被李建成割了韭菜。
历史上对李建成客观一些的评价是“文治武功都不差”,在军事上李建成在河西之战和李世民一起打开了李唐起义进军关中的大门,在北方也多次抵挡突厥的进犯。再加上嫡长子这一世袭的传统礼教,李建成确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接班人。只可惜在乱世中,一个优秀的接班人怎比得过李世民这个伟大的开创人。就连魏征都劝李建成“秦王功劳冠天下,中外拥护;殿下只因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压人心使海内归服。如今刘黑闼逃亡所余,人众不满一万,资粮缺乏,殿下应该亲自攻击他们以获取功名。”李建成听了魏征的建议去割了刘黑闼的韭菜。
【李渊想避免另一个炀帝】
如果仔细对比下,其实李世民与杨广有很多相似之处:
❶从根上看,隋文帝杨坚逼迫自己的外孙北周静帝禅让,自己做了皇帝(典型的权臣+外戚上位);而他的外甥李渊,得知表兄杨广死后学了姨夫的手段,便废了表孙辈的杨侑自己称帝(典型的权臣+外戚上位)。
❷李渊在称帝之前,放心大胆的让老大、老二去各地统兵作战。但称帝之后,李建成就一直留在首都长安大后方。当年杨坚的嫡长子杨勇也被杨坚留在身边,杨广在外东征西讨,灭掉南陈、管理江南。
❸杨广和李世民都很能打仗。杨广当年勇猛善战,他亲自率领大军南下,19岁攻克南陈,21岁做了江都总管;李世民20岁开始征战沙场。
❹杨广与李世民拉拢权臣的手法都是如出一辙。杨广派宇文述拉拢杨素,宇文述先是经常陪杨约赌博,而且故意输给他很多的钱,借机将杨广的意图告诉了他。李世民起初拉拢裴寂劝说李渊起兵,李世民不但自己输钱给裴寂,还让他的好朋友高斌廉去和裴寂赌博。
❺就连隋炀帝一生的纠结-高句丽,太宗也去征战过。(当然这是后话)
李渊这个从小就跟着杨坚左右的外甥,着实是眼睁睁的看到了表兄杨广的所作所为。杨广那套培植私人势力、在父皇面前装模作样的套路对李渊来说太熟悉了。再看看自己的二儿子,这不活脱就是另一个杨广吗!
《旧唐书》记载李渊曾对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意思是他已经不是我原来的那个儿子为了。避免第二个杨广出现,李渊削弱秦王军权。之后李渊不仅同意了李建成出兵刘黑闼,让他带兵北御匈奴。李渊剥夺了李世民的地方实权,把这些权力转交给李建成。李渊是直接断绝李世民夺嫡的资本,让李建成无论从礼教上,还是实权上都做好接班的准备。李世民也不再居于皇宫,而徙居城外的弘义宫,李世民与李渊关系恶化。
【舍我其谁】
历史上成大功的人,内心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在宫内的局面并不乐观,或者说处于劣事,亲爹明摆着就是让建成继承帝位。因此在李渊计划拿下李世民时,反被李世民翻盘夺嫡成功。
常年在外的征战决定了在关键的成败时刻,李世民无论在判断、果敢、决心上都强于李建成。作为一个将领如果他的骑兵用的好,那么这个将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临机应变的判断、果敢行动的能力通常很好;作为一个将领如果步兵用的好,那他在全局、部署上的能力通常很突出。而李世民正是步兵、骑兵灵活运用的卓越将领,从他指挥的四大战役就可看出每每守正出奇,坚壁不出、以逸待劳,最终战胜对手。
勤覌: 勤于观,常于思,敏于行;历史、戎马、经济、山河的杂家之谈~如果大家觉得有点意思,感谢各位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