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的人形形色色,今天遇到一个像松子老年时期的婆婆,她脾气很差,有不少的钱,好像全世界都欠她,凶巴巴地催着。松子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女人,她只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主角。我想着这个婆婆背后也有松子一样悲喜交加浓烈又凄凉的一生,备受压抑和不被重视的童年,轰轰烈烈的青中年,凄凄惨惨的晚年。这样想来,便不对她的恶劣态度而生气,反而多了一丝同情和好奇,也许她背后的故事比松子更加让人如鲠在喉。电影里再悲惨,也许可以庆幸那只是演戏而已,只是编剧构想的虚拟。但若是真实存在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总有那么些人,不会与你友好,你伤心、难过、委屈,于他们不过是个笑话,你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修炼到高于他们的境界,便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他们,他们带给你的不快,便不再会让你伤心、难过、委屈,你会鄙视他们的追求,甚至会带着一丝悲悯。
但他们孩童时期应该也是充满爱和善良,就像侄女特地打电话告诉我要把她妈妈穿不得的漂亮衣服送给我,姐姐解释说她收拾衣柜发现很多衣服都穿不下,准备归类,侄女就觉得衣服好漂亮,觉得小姨(我)对她很好,便要把衣服送给我。孩子的心是多么纯粹善良,亦是会懂得反哺和关心。这不禁和这世间大多数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们充满了套路,不带有一丝爱和善意。
甚至于像人类历史上一些违背人性的大事件中的人,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地变成一种违背甚至是灭绝人性的程度。他们中很多甚至不会去想自己为什么要做,只懂得人云亦云人做他亦做,那一种对社会本质思考的漠然,那一种不随大流就会站在主流的对立面的盲从。极尽扭曲的人性,像季羡林先生所推导的“折磨论”,那是一种触目惊心的恐怖,更因为现今对这些历史仍是遮遮掩掩,鲜有完述,更让这些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里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牛棚杂忆》算是季先生留下的让我们探究这段历史,深思这些问题的引书,他写道,他在牛棚里明白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士可杀亦可辱。
大抵我那么崇拜犹太人除了他们在世界上的很多关键性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占据的地位之外,更是由于他们愿意承认自己的“黑历史”,他们在建设以色列建国时期,驱逐和屠杀阿拉伯人,他们甚至可以在公开出版物里审视自己这个国家的错误。
我似乎懂得越是境界高的人,越不会去抹黑或颠倒黑白,会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立场。过去的人很苦,不仅是物质上,更是精神上的被唾骂批斗不当人看。如今不过是程度的变化,本质亦是没有变的,他们深知自身优于你,你便是应该俯首帖耳谄媚卖笑。生气是因为修炼得还不够,若是像季老先生被批斗时一样可以淡然处之,便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