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我和它”

马丁·布伯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们必然是处于“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双重世界中。为了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不断构建“我与它”的关系,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这个主体服务。可如果只有这个,人就会迷失,所以也要体验到,“我与你”的关系的存在。

马丁·布伯说,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无论是看起来恶劣的目标,还是崇高的目标,甚至是“我爱你”,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地爱上“你”,而最终发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以上内容摘抄于《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对于“我和你”和“我和它”,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当我与你都没有丢失自我的时候,我们用身体和潜意识的自我2来达到心灵感应的时候,我们就达成了“我和你”的状态!或许只是瞬间,但足够永恒!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和你彼此强迫对方做对方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你做了我不喜欢的事情,就那“你不爱我了”来说事,看似我很爱你,其实你们的关系你就变成了“我和它”的关系。这时的“你”就是我的一个工具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