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活动2024年5月月度作文。】
董宇辉曾感叹:“有父母帮衬是平路,没父母帮衬是弯路,等你绕出来弯路,别人早已经上了高速。”事实证明,有父母托举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在殷实的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积累人脉和财富,使得他们不断向上托举,形成良好的家庭条件。这样的家庭,起点高一点,比人快一步,能够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机会。那些起点高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优越,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平坦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同样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亦舒说,人生是一场接力赛,跨越阶层需要家族的每一代人和每一个人尽全力跑好自己这一棒。无论是父母的托举,还是自我奋斗,都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力量。
范胜男:妈妈拿全家积蓄支持创业
河南女孩范胜男,从小喜欢豫剧,10岁时登上了《梨园春》舞台,与一众资深的豫剧演员同台竞技,并从此与豫剧结下不解之缘。
尽管范胜男嗓音清亮,表演细腻,在豫剧方面有很深的天赋和功底,但她的外貌和身高过于普通,在专业院团选拔中屡屡落选。
为了让女儿圆唱戏梦,范胜男的妈妈拿出全家60万的积蓄,支持她组建40多人的青年豫剧团。
剧团组建起来了,但如何运营下去,困难程度超出了范胜男的预料,为了留住员工,她一度提前发工资,在最困难的时候,兜里只剩下42元。
尽管成立剧团挫折不断,但范胜男从未放弃,不能线下演出的情况下,她就把剧团搬进了直播间,结果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喜爱和支持,范胜男称,正是网友的打赏救活了面临解散的剧团。如今,范胜男的剧团每年线下演出达600多场,直播间里也有众多豫剧爱好者默默支持着她。
范胜男成立青年豫剧团,传播豫剧文化受到网友怒赞,为什么?背后原因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妈妈支持21岁女儿拿全家积蓄创业,这种开明的态度,以及伟大的母爱,让人动容,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有这么大的气魄和胆量,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么大的决心,舍得为孩子的梦想投入这么多钱。这种无私的爱,不是金钱能够衡量,震撼着人心。
另一方面,范胜男为了自己唱豫剧的梦想,不仅刻苦练习,也不怕失败和挫折,虽然是家里的积蓄让她有创业的基础,但也是她的努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
武亦姝: 家庭教育有迹可寻的因果
有才情,有气度,“生女当如武亦姝”曾是家长们的口头禅。
武亦姝的高考成绩是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被清华大学理科试验班新雅书院录取。
2017年初,武亦姝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以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三战三捷。
一举夺冠后,无数网友迅速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谈吐实力圈粉。尤其是在争夺攻擂资格的“飞花令”环节。当期的飞花令主题字是“月”,她和博士姐姐以“月”字吟诗,在被主持人提醒所说诗句重复后,全场氛围紧张到了临界点。她却从容淡定,吟出《诗经·七月》里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评委拍案叫绝。
面对“天才少女”的名号,武亦姝的妈妈却说:“天才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武亦姝小时候,父母带着她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家的小孩非常爱读书,涉猎广泛,连工具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孩子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家中藏书众多。闲来无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此次经历给武亦姝的妈妈触动很大。回家后,武爸武妈首先拿自己“开刀”。棋牌室不去了,开始啃《二十四史》和《山海经》;手机不玩了,开始带着小亦姝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改编故事结局。家里频率出现最高的游戏是“诗词接龙”,谁输了谁就做家务。从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如此数年,小时候顽皮厌学的亦姝,蜕变成了知礼尚学的高材生。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父母如果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不断向父母靠近,无需每天耳提面命。就像武亦姝妈妈说的:“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妈!但教育语境下的拼爹,不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寄生和遗传,而是比拼父母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杨晨煜:监督习惯的养成
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也一度霸屏微博。他以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290分,裸分730分获得了总分第一,还创下了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的历史记录。
早在2018年,杨晨煜已经在第35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全国总决赛上,以广西省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广西省唯一的一块银牌。除了闪耀的成绩,杨晨煜颜值还高,就连文体爱好也很广泛,担任羽毛球社的副社长,参加过学校的足球联赛,对书法和画画也有浓厚的兴趣。
杨晨煜的妈妈谈到养育孩子的经验时说道:“孩子肯定要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要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你自己也要自律,而不是像现在很多人,丢个孩子在那里拿着手机就OK了。平和和稳定的家庭,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这世上从没有毫无理由的横空出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是寂寞的,只有耐住寂寞坚定不移,才能在看到一线曙光。每一段脚踏实地的努力,都映射着更高一级的人生轨迹。每一个创造出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愿你能托举未来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杰出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子女,他们有诸多有意义的人生经历,更有许多成功的人生经验,而这些对下一代而言都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当年轻人在人生路上遇到难题和挫折时,与年长者交流和倾听他们的经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老人们经历过更多的人生坎坷和风雨,他们拥有丰富的阅历和智慧,能够为年轻人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年轻人们可以通过向老人们请教,了解他们在类似困境中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而少走弯路,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历代世族都在乎家族发展,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家族就如同一棵树,只有根基深厚才能枝繁叶茂。父母有本事将根深深扎进土壤,子女才有能力向着蓝天生长,最终让家庭之树变成参天大树。一个家族的繁荣不是靠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数代人的积累和努力。有父母托举的孩子很幸运,也很优秀,他们的父母超越了同龄人,他们又超越了自己的同龄人。
如果你有幸得到了父母的托举,请珍惜父母的托举之恩,同时也不忘自我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如果现在的你正身处底层,一砖一瓦都需要靠自己去打拼,也不要感到遗憾,或许你这一生没有成为被父母托举的孩子,但你可以努力提升自我,将来去托举自己的孩子,做不了接头人,那就做领跑者吧!
04
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朋友家的女儿同样是今年高考。
从女儿高三的第一学期开始到前段时间高考结束,朋友戒了整整一年的饭局,自律到偏执。
起的比孩子早,睡的比孩子晚,没事就把孩子的教科书、错题本拿出来翻看,自己对着答案步骤一遍遍理解。
父女俩有话聊,有时候还能就文言文的语法问题讨论几十分钟,平时还和女儿比谁背的化学公式多。
高考成绩一出,她女儿打电话报喜,班级第二,985、211是稳的。
要知道,高三伊始,他女儿在班上仅是中游水平。
这其中的改变,和朋友的坚持密不可分。
每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少不了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
一切看起来手到擒来的光鲜亮丽,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砥砺前行。
朋友说,父母都是助推器。
生活里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幸运,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苦尽甘来。
莫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刻画进孩子的血肉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