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感

一个平平无奇又略显荒诞的故事,通读完一遍我竟然不知道它是何时结尾的,这是不是更显得它荒诞无趣了。我买的这本名为《局外人》的书实际上是两本书的合集,只不过《局外人》的故事比另一个叫《堕落》的故事更有些名气,所以《局外人》就成了合集的主题。再加上这两个故事的衔接页没有很清晰的标识,我以为括号二部分也就是《堕落》的篇章是第一部分《局外人》的续写,风格很相似,比如,荒诞,比如,茫然不知所谓,也是,毕竟这两篇都是出自同一个作家的手笔。

作者叫阿尔贝·加缪,网上检索说他是20世纪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核心是围绕“荒诞”与“反抗”展开,他通过文学的形式深刻探讨了人类存在的困境与尊严。这本书唯一让我停留且反复阅读的地方只有一处,就是封皮上的一句话,“存在主义荒诞哲学的代表之作”,我为什么会翻来覆去读这句话,原因是,我读不懂。仅就“存在主义”这四个字我就没搞明白说的啥意思,再加上“荒诞哲学”就更让我云里雾里,我也试图努力凭借一己之力竭尽所思去给“存在主义”下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定义,但最后发现并不能做到,我深刻检讨自己,我觉得问题不是出在表达障碍上而是我真的没看懂,最后还是灰头土脸的去问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回复是这样的,存在主义荒诞哲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哲学思潮,核心是探讨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与世界无意义本质之间的根本矛盾。我内心冷笑,就这,说了又好像没说,我觉得人工智能也不是很明白。

既然如此,那不如先让我来简述一下这个故事,你们也听听,非常快,请不要划走。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葬礼后因和女友在海滩嬉戏偶然卷入了一场冲突,在械斗中他失手枪杀了一名阿拉伯人,在接受法庭审判时,他最终因“在母亲葬礼上未哭泣且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平静和与女友看喜剧电影”等“冷漠”的行为被判处死刑。而同本书上那个叫《堕落》的故事则是讲述了一名叫克拉芒斯的律师通过自我忏悔式的独白,揭露了知识分子在道德困境中的虚伪和自我欺骗,同样荒诞的描述还是以独白的方式阐述,导致在我翻到第二个故事几页后都没察觉原来《局外人》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因为神似的风格我误以为我看的是第一个故事主人公的内心续写。讲真话,我在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真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故事很简单也真的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去养老院看完母亲就到了母亲的葬礼?怎么刚找了个女朋友就在海滩杀了人?怎么判刑的时候法官表现出的如此义愤填膺慷、慷慨激昂,在一系列悲愤交加的陈词过后你才发现法官真正的指控竟是主人公因为没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才决心判处的他死刑,而不是因为他误杀。如果当时硬要让我去理解“存在主义”那只会令我更困惑,但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荒诞”,就是主打个莫名其妙。于是我只能再次恬不知耻的询问了人工智能,我问,《局外人》想揭示什么,而后的几秒钟人工智能便迅速给出了答案,不得不说这个答案还真让我有些振聋发聩,让我瞬时间“文思如泉涌”,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差距,它像一个开关,一下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一、 社会规训与人性本真的永恒对抗。到底什么是社会规训?我觉得社会规训就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社会规训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根本上是统治阶层为了便于管理、为了加速社会化统一进程,害怕个人意志自由发挥阻碍统治者希望看到的社会形态而设定的限制。但社会规训又是推动历史更迭和促进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部分还显的至关重要,就像自由散漫的羊群很难快速精准的回到羊圈,所以掌权者必须要设定一个“牧羊人”拿着皮鞭,对那些偏离主线的羊进行鞭笞和驱赶才能让羊群快速准确的到达他们希望到达的地方。但,就人这个生物体本性而言,他其实是和社会规训相悖的,因为人,复杂,多变,个色,五花八门,千奇百怪,那两句话怎么说来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有“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所以,你要用何种标准去评判好坏对错?那就只有受教于规训之内的和不受规训制约的两种形态了。文章中的主人公默尔索表现出来的冷漠和麻木实则就是未被社会程式化“污染”的原始真实人性中的一种,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比如“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还有“和女朋友相处以来展现出来的有性无爱的冷淡”似乎都不能被社会规训所接纳,而文章中的法官就是社会规训的具象化形态,主人公这些看似违背规训的言行才是让法官义愤填膺坚决判处他死刑的根本原因。社会规训的确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它同时也是在用别人的灵魂来禁锢自己,我觉得大部分的灵魂都屈从了但还有少部分的灵魂依然坚挺着。

二、 存在主义视域下的自由选择。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就是存在这个世上的各种形态,包括各种意识形态,观念形态,处世方式和态度等等。我还可以再换种更为清晰的表达去解释我的理解,那就是在法律底线之上以不伤害他人为前提的一切都应该被视为是合理的,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判断标准不是社会规训,不是公序良俗,不是道德准绳,因为这些都会随着社会进程的需要而被更改。比如说,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夫一妻制,再到现在“小鲜肉”、“男大”、“大秀肌肉男主播”的横空出世,其实你不难看到,社会发展的必然就是突破再突破,革新再革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也势必在追随社会脚步不断更迭和推陈出新中逐渐趋向于更自由更开化的状态,但,每一次解绑都是对过去所谓“传统”上的一种致命冲击。所以,到底哪种制度是对的呢,显然,每种制度都是为了匹配当下那个社会的需要应运而生的,自然在那个当下也都是适配的,和好坏对错没有关系。我又在想,这个关于男欢女爱的制度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是如何从男人可以花天酒地三妻四妾但要求女人遵守三从四德一旦不忠还要浸猪笼沉塘底,到一夫一妻制受法律保护的夫妻双方,女人也有了讨伐第三者和劈腿丈夫的权利,再到现在开化成有点男女颠倒,女大佬女明星找小男友成了普遍存在,女金主也可以挥金如土的打赏男主播这样看似倒反天罡的社会现象出现。思来想去,我觉得是生产力的变化改变了生产关系。显然,当今的社会已不再是社会发展之初纯靠体力才能获取生产资料的年代,男性的基因决定他们在体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成为了绝对的掌权者和生产资料的绝对拥有者,而女性就沦为了附属品,在那段时期男女关系实际上是种依附关系。后来,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有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这样的口号出现,女人开始正式接受教育成为了真正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开始自食其力的享有生产资料,也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也逐渐萌生了和男人争夺话语权的意识。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兴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茬接着一茬,传统行业在历史的车轮中开始展现出落寞的姿态,当年的地产大亨,后来的互联网精英,再到现在的千万主播,你会发现获取生产资料的方式已经在悄无声息中流向了更机巧的途径,纯靠蛮力变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所以,现在这个时代是给了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可以让她们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然后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权利去分享这个世界。说回重点,权利跟着什么走,我觉得是经济,这才是有迹可循的客观规律,我认为任何秩序上的禁锢终将被经济打破然后再建立新的规则。那么存在主义之下只要不突破法律底线的选择都应该是自由的了,让花成花树成树,允许他人是他人允许自己做自己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成全,“存在即合理”更是对存在主义最好的诠释。

三、 荒诞美学中的救赎可能。默尔索把母亲送往养老院,因为他认为自己确实没有独立照顾母亲的能力,养老院会是更好的选择。在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落泪,因为他深知每个人终会迎来生命的告别,这场“迎来送往”是生命的规律,这没什么好痛苦的,哭更是没有意义的事。他和女友交往展现出了极致冷静和淡漠的态度但并不影响性本身,因为他坦诚面对欲望,承认这只是作为动物本能的需要而不必非以情之所至为前提。他在狱中拒绝了神父的祷告,因为他断定神父的救赎是谎言,他的死不会改变,所以他选择直面死亡的时候孤独且自由。这一切,看似不被大众理解和接纳的行径就是他对社会虚拟共识的呐喊和对抗,他在大声告诉我们,人必须独自承担生命赋予的绝对自由。

我实在没想到,这样一本看完让我一头雾水的书却在被AI启发后竟能让我如此滔滔不绝,喋喋不休。所以,人是真的需要被启发的,特别是在自己悟性还不高的时候。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非常有价值,因为它确实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我的具体问题,那就是我总会因为自己真实意愿和认知里的“不得不”相违背而感到剧烈的拉扯,我不愿,但还是会照做,然后自我的那部分又很难做到真正的服从和妥协,这就使我时常陷入拧巴、纠结、反复、内耗的状态,我总觉得我的身体里一直住着两个人,她们很难相处还经常吵架。但我现在好像才意识到那些“不得不”究竟是什么了,那是本我意识在还没真正完成闭环之前先让别人的灵魂住进来了,我的潜意识始终认为最先出现的才是正确的,在强行压制过后我就会觉得非常难受。所以,怎么做到人格独立呢,兜儿里有钱且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没有经济独立不谈人格独立,怎么能做到精神自由呢,先学会尊重个人感受吧,别上来就先用别人的那套来替别人撑腰的说服自己,更不要用别人的灵魂来审判自己,保持清醒的疏离吧,这才是对抗异化的唯一武器。与我而言,我可能真的找到了应对的方法,“不参与”也许能保护个体完整,学着当个“局外人”也许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