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未发芽的种子!是种子都需要有发芽的机会,这机会可能是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是来自适切的学校教育,也不排除自我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做的就是怎样让这颗种子在最适宜的时候发芽、并茁壮成长。
每一个教师又何尝不是一颗待发芽的种子?种子是有自我的生命特征的,有不一样生长条件的。在《赢在课堂》一书中,有一段文字异常能让我感触:撇开自我最擅长的工作,无异于抛弃了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在你不擅长的工作上,即使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克服了自我的弱点,最多也可是得到一个业余专家的地位而已。歌德以往这么说过:“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分,当这些天分得到充分发挥时,自然能够为他带来极致的欢乐。”
也就是说,为了能让种子发芽,我们不应当一刀切的给予要求,而是顺应种子自身的需要才能给予真正的帮忙。事实上,日常工作中,为了应付来自不一样条线的工作要求,不少教师疲于应付,无暇思考;久而久之,对工作丧失了热情,变成了机械应对,这种现象可悲、可怕。
朱永新,这样一个集教育实践与行政长官于一身的人物,对教育也只能冠以“梦想”二字,可见,教育的弊病太深,深得很难根治,所以,只能寄予“梦想”之中,在他那个畅想的世界里,教育回归了本位,学校是梦想的,校长是梦想的,教师是梦想的,当然,也就能培养出梦想的学生。
双小,承载了很多人的梦想,并为之不断努力中,我能做的,就是帮忙身边的种子好好发芽;身在沃土中,我这粒种子才能也发好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