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媳妇和婆婆是“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请原谅我写得有些露骨——婆婆可能会自以为了不起地觉得“这个男人是从我双腿间钻出来的”,媳妇则会自信地主张“这个男人会进入我双腿间”——双腿间的一出一进,男人则被她们撕裂开来。
也就是在那时候,我意识到:人,往往不会对家人倾诉自己的人生。做父母的尚且不大会对子女讲述自己的生平,更何况是祖父母辈对孙辈?自那以后,我常劝那些祖父母辈仍健在的人:“真的很有趣,一定要趁他们健在的时候多听听他们的故事。”
我小时候,凡事都告诉父母。把幼儿园或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是一大乐事。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到了十几岁时,孩子的内心就无法向父母完全敞开了。有些话不能告诉父母,但可以对朋友说;还有些话对谁都不能说,只能任其在心中发酵、成熟,比如情欲或其他阴暗的欲望。而且,不能告诉父母的这个内心世界,其边界会越来越大。
夫妻同在时,家里尚有一个能容纳自己情绪的对象,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自家内部解决。然而一旦其中一人先行离世,留下的那个就会把矛头指向家庭的外部,特别是出嫁的女儿,往往成了母亲最爱抱怨、唠叨的对象。母亲总会直白地表达“你应该多关心我”这样的要求。
希望自己爱的人也爱着自己,希望自己担心的人也担心着自己——寻求情感层面的等价交换,这是人之常情。但无法如愿也是人之常情。以前的女人奉献自己、养大孩子、渐渐老去时,孩子或孙子会好好照顾她们,然后将这种传统教给下一代。但是如今这种传承体系已经很难存续了,毕竟很多人没有孩子,何况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父母或祖父母往往不想给后辈添麻烦。
每当看到那些在暑假、黄金周或新年假期等旅游旺季举家外出的人,我总会从内心油然而生敬畏之情。无论是东京站还是羽田机场,以及所谓人气景点,到处人挤人。孩子吵闹,母亲嘶吼,老人困乏,加上众多外国游客叽里呱啦……简直就是巴别塔般的人间地狱。而且这种时段的机票、酒店价格特别昂贵。那些人明知人潮汹涌、费用高昂、压力倍增却仍要举家出游——明明过程很辛苦,但事后回忆起来又觉得“当时真美好”;还可以在社交账号上“公示”家庭幸福,或者为孩子的暑假日记增添丰富内容。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某日产汽车品牌打出广告语:“比起物质,更重要的是回忆。”即使我有家人,也不会在那种时段举家出游。即使孩子哭闹着说“带我出去玩嘛”,我也最多做做盒饭,带孩子去附近的公园而已。我觉得老天只会给那些能够承受的人增加负担。不在大家一窝蜂去的时候去,这也许是我从父母身上遗传的性情所致。我小时候每年暑假都会去的地方,是位于千叶海边的亲戚家。
以前的日本人会在企业里拼死拼活,为了业绩像个奴隶那样工作,但现在都想找便于请假休息、压力少的工作,而且越来越重视生活与工作的质量。
到时候,关于墓地和佛坛,一定会有更方便的新系统吧,特别是对我这种对于羁绊的欲求比较淡泊的人而言,就算没有墓地,没有人来祭拜我,我也不会化作鬼魂出来闹事。而且我觉得像我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身后事也会越来越从简。如果有无印良品式的葬礼、优衣库款的墓地,应该会很有人气吧…
其中还有像幸田露伴那样四代人都是作家的——虽然没有什么“第四代露伴”的名号,但“作家”这种职业似乎比较容易延续。(晓评:作家新井一二三谈起她当年投稿的经历,因为是手写体,编辑曾将“幸田露伴”读成了“幸田露体”,哈哈哈。)
孩提时的我对父亲的工作根本不感兴趣,也不关心他在读什么书,更不关心他桌上放着什么书。我倒是偷偷看过母亲读的书,特别挑了濑户内晴美小说中的色情部分,一个人边读边傻笑。
绝对服从上级的体系并不人道,却有“不需要自己去思辩”的省心部分。一门心思地服从某人,直至自我消失,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陶醉感。而在民主平等的世界中,必须时刻保持自我清醒,三思而后行。(晓评:在丛林社会中,前一种人基数庞大,正是这个原因,愚昧和暴力是一对双胞胎。)
此外,我对婚外恋的态度一直是:“既然是凡人,动了情就没办法。”这应该也是受到母亲的影响。上文提过我母亲对婚外恋的态度,所以我的整个青春时代,乃至直到现在,都对此不以为然,以为“人嘛,很正常”。相反,如果父母的感情一直很融洽,而自己婚后却遭遇背叛,就一定会感觉难以忍受吧。当然,这些人发生婚外恋的可能性也会比较低。又比如有的母亲时常告诫女儿“不要乱搞男女关系”,强制女儿过干净的生活,但是等女儿过了一定的年纪,却开始不停地催促:“你怎么连个男朋友都没有?”“我好想快点儿抱外孙。”然而她们只会在嘴上唠叨,并不操心帮忙介绍相亲等事情,一切都推卸给女儿,认为“你自己应该找得到吧”。还有一些母亲原本时时告诫女儿别去想关于性的事情,却从某天开始,突然急躁地叫女儿快点儿去找个人去干那种事,令女儿困惑不解。
结合父母所处的年代,就能理解“难怪他们会成为那样的人”了。自己的性格与人生,都是父母、父母的父母乃至更上一辈……形形色色的人物交织在一起,因果纠缠所致。我迄今没有结婚,肯定是因为父母的夫妻生活并不美满……虽然有时我也会这么想,但其实这只是借口。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自己就不用承担了。“错不在我,我只是没办法。”只要这样想就好了。
然而如今由不得人们把各种不幸或不顺怪到父母身上了。虽然父母的遗传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很大,但人生绝不是仅仅由父母的遗传或教育方式所决定的。年轻时还能怨怼父母,但过了青春时代,就是“咎由自取”了。
据平成二十七年(2015年)的调查统计,单身家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夫妻和孩子”“丁克家族”“三代同堂”等家庭形态,在所有家庭类型中占比为34.5%。换言之,“一个人生活”已成为日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
我想问:一个人生活真的可怜吗?越来越多的人之所以选择一个人生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一个人更快乐。我出生的时候是三代五口之家,后来是四口之家(奶奶过世),然后是三口之家(哥哥结婚后搬了出去),再后来一口之家(我自己搬了出来)。现在,我和别人同居算是两个人生活。我觉得一个人生活非常自在。当然也有寂寞的时候,但不必在意别人的感受这一点真的特别省心。一个人过久了,会觉得“已经无法想象自己和别人一起生活了”。有的人觉得,年纪越大越容易寂寞;也有的人说,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更喜欢一个人过。
中年人又被叫作“看护的一代”,这也是中年人不愿领证的原因之一。如果对方的父母年老体弱,甚至到了即将过世之际,领了证的配偶就不可能事不关己、不理不问。事实婚姻的双方虽然会互相帮助,但并不插手对方的家事,既不出力也不花钱。自家的事情自己做——因为是这样的关系,所以双方都会自在。我觉得“期待”是幸福婚姻最大的敌人。事实婚姻的双方没有过多的“期待”,故而可以保持良好的关系。
家,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的幸福形态,就会令人感到窒息。能够将人与人相联的不仅是生殖器。没有生殖器接触的性爱、没有性爱的情感、无性爱无情欲但有经济保障、没有经济保障但食物的口味一致……人与人联结的缘由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