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不可能读万卷,但行万里路一直备受推崇,每逢长假则几乎大半个中国人都在路上。
旅游原本就只是旅游,不知为何旅游这一爱好也慢慢变得比其他爱好更高一等了。更有许多人听信于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让旅游附加了其他更多的意义。可旅游只是旅游,只是一个在原本的地方待不下去的去找一个临时的地方去逃避,然后又再次回到原点。
消费型社会凡是能促进消费的都会拼命鼓吹,形成一个消费观念,旅游同样是如此,一个不喜欢旅游的人,仿佛就成为了多数人中的异类。
大多数旅游,莫不是就是寻得一个山清水秀之地,然后规划,舟车劳顿,到达目的地,一顿拍照和晒朋友圈。然后又掐着时间点,拼命奔波,赶回原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路风尘。只留下了眼前的些许繁华光景,便匆匆离去。
所见的只有现成的映入眼帘的美景,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我们一无所知。古代所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因古代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限于自己的一个小村庄,终其一生没有离开过出生之所,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所以有行万里路,只有自己行万里路才能获取资讯,了解外面的世界。就如徐霞客终其一生,不断在行走,记录,一个人的步伐扩开世界的所见所闻。徐霞客用自己的脚步一步步行走,不独独是周边的风景,更多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
而如今的旅游,我们只是藉由着飞机,高铁,载着我们的身躯前往一个个陌生的地方。我们不见沿途的风景与人文。我们只是更加急切希望到达景区,一个独立于当地本土人文的景区。景区的出现,让旅游变得更加目标明确,却又更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打卡旅游。我们是见景区则进而非景区则充耳不闻。而各地遍布的景区则又大同小异,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凡一点山水则开辟成景区,再由各种古代典籍穿凿附会,为一个景区附上历史的根据。不同的城市却出现大同小异的景区。无数的游客千里奔波只为寻找一个不同于自己城市却又相似的景区。
每逢假期,大家都在去往景区的道路上奔波。却不知奔波为何,或许只是为了逃离熟悉的生活的一种借口,而美景其他都是其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