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自洛之越》:我已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在四十岁时,孟浩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是没有考取功名。公元728年,他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后,从洛阳动身到吴越一带漫游,在出发之时,诗人写下了《自洛之越》一诗,原文如下: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我栖栖遑遑三十年,在文武两方面都没有建树。这年,诗人已年过四十,在离开东都洛阳之际,他回顾起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辛酸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在栖栖遑遑中过了三十年,竟身无寸功,人到中年,还是一介布衣!难道是自己真的没有丝毫才能吗?还是统治者有眼不识贤才?这一生还有没有机会考取功名,施展抱负?这一切,让诗人愤激不已,但又能对谁说呢?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我打算到吴越之地寻觅山水之间的风景,因为我厌倦了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考取功名无果后,诗人不愿再过以前那种恓惶的生活,于是打算到吴越之地去寻觅美景,自此寄情于山水之间。之所以有这种打算,是因为诗人厌倦了在洛阳的生活,因为在洛阳,为了讨好权贵,常常要曲意逢迎。正如李白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世俗和心灵之间,诗人选择了追求心灵的自由安适。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我将要乘坐一叶扁舟到湖海中泛游,给达官贵人作个长揖向他们告别。在这里,诗人以“湖海”点出自己的目的地,正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仕途受挫之后,诗人打算乘一叶扁舟,超然物外,开启新的生活。在离开洛阳之际,诗人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在达官贵人面前,依旧能够做到不卑不亢,长揖不拜,这正是诗人的风骨所在,就算离开,也要给世界留下一个傲然的背影。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姑且享受杯中的美酒吧,为什么要计较世上的功名呢?在诗歌的结尾,诗人故作达观语,既然出仕无望,那就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又何必挂怀功名利禄呢?对诗人来说,“世上名”是理想得以实现的外在表现,难道诗人真的放下了对“世上名”的追求了吗?这是诗人在无可奈何之下的自我宽慰,与其为追求不到的而忧心苦思,不如暂且释怀,去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初读此诗,我们或许会觉得诗人是一个汲汲于名利的人,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在诗人生活的时代,虽然科举不是唯一入仕的方式,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诗人在科举上受挫,基本上宣告了远大理想的破灭。与其说诗人追求的是名利,不如说诗人追求的是心中的远大理想抱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唐.孟浩然《自洛之越》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
    耿俨阅读 421评论 0 2
  • 自洛之越 唐•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
    诗雨丶阅读 248评论 0 1
  •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①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②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
    古诗新读阅读 935评论 1 1
  • 文/麦大人 05 长安城一片繁华,此时的孟浩然却无心浏览,快乐不属于他,悲伤才是。 带着失望的心情,他来到了东都洛...
    麦大人阅读 1,691评论 22 47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631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