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To B的科技公司基本占据了科技业的另一半,但是我们对比来看中国,To B的科技型公司却寥寥无几。有活着的,但是并没有成长为诸如BAT的巨头。
为什么前些年中国To B企业的并不向好?
分析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互联网的上一个十年是关于用户端(C端)的十年,人口红利、消费红利让各种商业模式创新迅速成长起来,消费级业务无论是盈利效果、创新难度还是企业品牌塑造都明显优于企业级服务。所以,上一个十年,水大鱼大,依靠市场红利,企业对于提高效率的新工具、新方法的采用意愿并不高。那些昂贵的、短期效果不显著的企业服务自然也不好卖。
国内动向
企业发展是三个阶段,是市场驱动发展、领导力驱动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市场驱动发展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市场本身在快速增长,所以企业变得大了。
领导力发展就是我们这个企业通过管理、组织结构这些事情做得很好。所以我们在市场上能够抢到更多市场份额。
创新驱动发展是说原先的市场不一样了。我们开创新业务,开创新服务,我们能通过创新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更高的效率。
所以如果以这三段论来分析全球、中国的互联网的话,全球经济、中国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驱动的发展结束了。
中国的工业界和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正在显著提高。根据德勤的一项研究,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了5倍。劳动力上升成为企业切肤之痛,减员增效,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运营效率,已成为更多企业的迫切需求。
从政策导向看,国家也意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
上一波发生在中国的信息技术浪潮提高了C端人民的生活,却没有有效地提升产业效率。国家层面已敏锐地意识到:盛世危局,如果中国不抓住互联网与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机会,不借助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完成产业转型,中国将会错失在企业级、工业级互联网领域追赶欧美的机会。
“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正包括使用科技手段提升产业附加值,淘汰低效的落后产能。而效率提升的空间来自IT化、自动化、智能化。
经过2015年的爆发,2016年的回落,2017年以来,企业级服务开始出现理性回暖趋势
2017年,BAT的创投布局也更明显地显示出,巨头的重心正转向to B。在阿里的所有投资事件中,事件数量排前三的细分赛道分别是企业服务(29%)、金融(11%)、电商(11%);腾讯则是文娱(27%)、硬件(11%)、企业服务(11%);百度是企业服务(26%)、文娱(16%)、汽车交通(13%)[3]。作为典型To B领域的企业服务,成为三家巨头投资重点中的共同选择。
2018年第一季度,企业服务仍是最热门的创投赛道。根据VC SaaS的数据,其投资数量是267件,与第二名的硬件(202件)和第三名的医疗健康(146件)拉开了明显差距。
对比欧美发展历史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C端业务的瓶颈愈发明显、需求侧达到饱和,以企业为核心角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在全球市场上,除了微软、甲骨文等to B巨头,也有很多优秀的“小”公司,比如Slack、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等。在欧美,to B的企业信息化已经历过两次大的爆发期。
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发端于40年代的信息技术,逐步从军用转移到商用,在70年代进入成熟落地期,诞生了SAP(1972)、微软(1975)、甲骨文(1977)等一批日后巨头。
第二次是2000年左右开始的“云计算”技术革新。这一轮登场的是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等一批百亿美元公司。2008年,是一个企业级服务独角兽成立的小高潮,互联网的移动转型叠加经济危机带来的信息化预算压力,使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在美国爆发。目前美国的21家企业服务独角兽中,有9家都成立于2007到2009年(如Slac、Tanium、Sprinklr、AppNexus等)。
仅SAP、Oracle、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就已超过5000亿美元。财报显示,2018第一季度,SAP的营收是52.6亿欧元,Oracle是92亿美元。对比之下,而中国企业服务的领军企业用友营收仅为10.74亿元人民币。
根据美国To B企业的发展路线来看,与C端公司的指数型增长不同,每年2-5倍的线性增长,可能是to B市场较正常的发展轨道——它很难带来短期的戏剧性高回报。观察美国目前的企业服务独角兽,其成为独角兽用时的中位数是8年,平均是8.8年。这是一个需要耐心深耕的赛道。
当前传统媒体行业问题
1、管理
其实广播电视台管理水平是非常非常差的,作为体制内公司,基本毫无科学的管理手段,内部运作效率低得吓人。
2、观念落后
中国除了几个做的很好的传统媒体机构,很多机构观念落后到无法想象。上次去到一个省会台,领导说他们台四五年没有进过新人了,因为老人都富裕到无法消化。更别说,很多市县台,跟他一聊就知道整体水平十分有限。
3、营销太差
都是无差别营销,都是效率极低的营销。
4、经营水平太差
缺少赚钱的手段。很多传统媒体就靠着财政拨款存活,缺乏自身的造血能力。
所以,在中国传统媒体这个细分领域,有太多太多可以优化的面和点。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传统媒体因为具备传播党建声音,关于国家舆论稳定的特殊作用,并不会消失或者破产。所以如果能够改造传统媒体,提升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效率,赋能他们在影响力和经营方面的能力,将有极大的价值意义。
路在何方?
在To B领域,原来赢者通吃的超级马太效应,将转变为利益共享、合作共赢。巨头再大也无法海纳百川,再小的细分领域也足以容纳规模百亿的小山头。“后互联网时代”的“混合正交新商业生态系统”可期。也许天马可以借鉴infor公司,作为美国市场目前企业服务领域估值最高独角兽,Infor的发展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企业服务这种“围绕行业,形成小山头”的特点。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公司,目前估值100亿美元,服务90000多个客户,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企业应用与服务供应商。Infor通过并购交易拓展地区和行业,实现规模化,收购对象包括SCT、Brain AG、Future、Daly.Commerce等;它实际上由多家小型软件公司“组装而成”,每家公司服务于一个特定的细分行业部门,如汽车行业、服装行业、医药行业等。这将是天马在拓展细分行业时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To B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两个:一是对业务深度的理解;二是核心技术的积淀。天马工场具备地传统媒体的业务深度理解,现在就是要不断地完成核心技术沉淀,致力于帮助企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创新业务,提升用户体验。先从传统媒体这个细分领域完成0-1的过程,然后再创造机会完成1-N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