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文轩先生的《另一种造屋》,收入《大作家的小作文》丛书之首。作为责编,有幸在第一时间阅读书稿。新书出版后,也得以近水楼台再睹为快。
这本书由两个特别篇章《我与文学》《写给孩子》和五个正式篇章《短篇小说》《绘本心语》《轻诉流年》《演讲风华》《经典赏析》组成。全书32篇短文共24万字,附有多幅作者各个时期的精美照片。
为什么收录的都是短篇?正如作者把他的创作比作在海洋上捕捞形容的那样:“捕捞之物有的适合诗,有些适合散文,有些适合长篇小说,有些适合短篇小说。不知是什么原因,如今的作家,往往眼中只有长篇的素材和故事,那些适合短篇的素材和故事,他们根本无意捕捞。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捕捞风气,所以最近一两年到处宣扬短篇意识。”这是作者从创作的层面来提出看法,作者的创作是为了读者。而我们这套书的初心从读者的层面来进行策划编撰,尤其是从适合青少年身心阶段的阅读来考量,可以说是达到作者、出版、读者的三方统一。在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尚在发展阶段,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吸收背景下,《大作家的小作文》是我们呼应相应的读者需求的一次尝试。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以小说、心语、演讲、赏析等形式示人,但其实是融汇了作者所擅长的儿童文学、纵观深思的文学评论和凝神剖析的经典欣赏,其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读起来呈递进印证关系,不同文体呈现的文学价值让人受益匪浅,使人有同时阅读短篇小说、绘本、散文图书和作者自传、报纸副刊、文学杂志、老照片等集大成之感。
如果要给这本书提炼几个印象,我个人觉得可以借用其中一篇文章 (“至高无上的辩证法”在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成立大会上的演讲,收入本书第四篇章《演讲风华》)的小标题来概括:即“小与大,轻与重”。
“小与大”,首先是指前半部分的短篇小说、绘本心语。小说、心语轻松易读却含哲理,瞬间把人拉进孩提世界。《第十一根红布条》描写养独角牛老人平时古怪冷漠无人记起但一辈子却抢救了11个落水孩子的珍贵品格;《放鸭记》描写两个孩童放鸭时各顾各的背道而驰到相互配合的同心相向;《荒原茅屋》描写小孩子为了救母亲独自面向黑夜荒原克服恐惧的勇气;《红葫芦》描写小男孩要教小女孩河里游泳差点丧命的误会,到后来懂得这是克服胆小的方式而后悔......这些短篇小说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小小的场景,却为小主人公传递了人生起点的大道理。这些道理看似以极小的事情引出,却能使人受用终生。而在后半部分的文论部分,作者通过钱锺书作品选择最生活化的人与事,其中透漏出的微妙精神;鲁迅的目光在横扫一切之际的间隙之后的凝眸,即察究一个个被容易忽略的细节而反映出无穷的意味;契诃夫观察世界的耐心而获得的细微描写,使我们发觉一切默默无闻的细小事物都一样蕴含着世间最伟大的道理等等,阐释了文学作品“小中见大”的魅力和理念。这样的理念反映在作者创作的儿童小说中,也体现在分析论述文学作品的内在特征(其实也是人生道理的反映)的演讲、赏析中,在书中一以贯之,体现的非常充分。

“轻与重”。读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文学,是轻松却有意味的,是纯净而又美妙的,是可读又存留脑海的。他的短篇塑造的都是乡下自然的场景,是小主人公小时候的单纯故事,但却把成人读者拉回到了少时记忆,也让儿童读者从中共情成长。我们觉得它干净美好,是因为我们曾经也是那个处子,而现在覆水难收。孩子们觉得它美好有趣,因为那正是他们所经历的人生阶段。他在文学论述方面,多次阐释这种“轻”和“重”的关系。比如他说,“轻”是卡尔维诺打开世界之门与打开文学之门的钥匙。哪些被常人忽略不计的轻,在他们看来恰恰包容着最深厚的意义。沈从文自述生命已进入迟暮,情绪却始终停留在婴儿状态。他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做淡化处理,《边城》是降格艺术的一个经典。废名觉察到了我们没有心思也没有耐心觉察的世界所默默呈示的微弱却是很有重量的意义。契诃夫发现,短篇小说的重量恰恰来自无足轻重……
曹文轩老师写到,“在小说创作中,大与小之关系,永远是一个作家所面对的课题。大包含了小,又出自小,……若要将这文章做好,并非易事。”我们联系到《大作家的小作文》这套书,联系到我们出版者当初出书的初心,只是一种大概念。而我们从曹文轩老师的论述里,从主编王久辛提倡的“从小看大”,从陈彦老师、周大新老师、徐则臣老师、何向阳老师、谢有顺老师等作者的言语文章中,找到了一种理论上的厚实支撑。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正在于他们粗糙的感觉,而缺乏细微的感觉。而事实上,正是这种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曹文轩老师的这段论述,也可以看作是“小与大、轻与重”的一种解读,给人留下了振聋发聩的感觉。
曾经有一个阶段,我轻狂的告诉自己,从此不看小说了。因为自认为喜欢看的该看的都看了,也没有什么新小说让人像年轻时那么仰望渴望。这正如曹老师在书中所说:“从前,文学艺术这个行当是光彩的、令人仰慕的。人们谈及文学艺术,总有一种站立于圣殿大门前的感觉。文学艺术被定义为: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而如今的中国,没有几个人再这样来看待文学艺术了。”读小说最早就是消遣,随着年岁的增长,精力的下降,没有那些耐心再看大部头,何况有的看完浪费了时间又不知所云,于是心想小说不就是通过文字和故事的包装来反映人性和哲理,既然如此,不如转而直接看些洞达人生、明心见性的阐释文章和哲学小品。对于阅读文学作品,竟是越来越疏远隔阂了。但如今看曹老师谈混乱时代的文学选择,谈文学的辩证法,选取极具代表性的中外作家:沈从文、钱锺书、废名、契科夫、鲁迅进行一一剖析,觉得读起来如饥似渴,证明心中仍残存着爱好的火苗。曹老师对于文学的宏阔视野和深入肌理的深刻分析,读来如拨乱反正,醍醐灌顶,这样严肃、真诚、恳切的文学理论其实也多写于20年前,但可能与我对文学作品的疏离有关,现在倒觉得这种文章太不多见也太珍贵了,是不是它其实在一定的文学圈子里存在?读到这样的文章,于大众读者和文学爱好者而言,起到了从盲目散乱的阅读到为什么读、读什么、如何读、吸收什么的指导作用,让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这些文章中,也拓展了对文学理论的认识,找到了一些长期不清晰的答案,比如文学进化论的迷思,文学的基本维度:道义、审美、悲悯情怀,文学流派的正常和异常,文学视角的正面与侧面,“冲淡”的美学观,民族性格和人类共同人性的区别,为什么写高级知识分子的小说稀少而反映农民市民的小说居多,存在很少一部分人欣赏的美文——圈子里的美文,古典形态文学和现代形态文学的优劣,鲁迅为什么难以超越……等等。这些洞察文章背后的文心文骨和文理,理论上的条分缕析的阐释,使人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学、人生甚至是世界的认知。

如上所述,这本书的内容既适合青少年读者,也适合成人读者。书中信息量大而广深,各个年龄阶层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各取一瓢得到滋养。这种类型的集子使人感觉离作者很亲近,他们通过篇篇“小作文”和你讲述对话自己的所历所思,所见所感,也可以学到作者的文学视角、谋篇布局,更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人文温度、思想精华。
而让我特别踏实心慰的是,是我长久以来的感觉在曹老师这里得到了共鸣,我曾多次体会并记下这种感受:一种内心深处的无处着落,一种现代物象之下的惶惶不安。而惶惶不安,正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的、深层的感觉。在书中,曹老师对此写道:“惶惶不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感觉。”
我也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句子,比如:“人静观世界,而这世界也以静穆的形象供人观察”……
(老猫 2025.8.27)
